从流水线到艺术线:东莞如何改写工业城市美学基因?

作者 章倩倩;靳延明;龚名扬 2025-04-11 13:33

在北京的春光里,一场跨越2000公里的文化对话正在改写一座中国工业城市的美学叙事逻辑。

4月10日,东莞市领导带队出席“我在!一座城和两亿人的在场证明”当代艺术展交流观展活动,展览以金属、塑料、电子元件为画笔,在北京X美术馆勾勒出制造业大市的文化新像。

这场被部分观察人士称为“中国版包豪斯运动”的实践,正在解构外界对“世界工厂”的固有印象。

一座城、一个展,一场南北对话,由艺术进一步延伸至对“制造美学”以及“新工业文明”的深入探讨与思考。

东莞,正在试图改写自己作为工业城市美学基因。

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武一婷带队前往北京交流。

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武一婷带队前往北京交流。

何为“制造美学”

美学概念由来已久。1750年,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嘉通首次提出美学概念,今天的美学则是指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

去年,东莞在全国首提“有一种制造美学,叫东莞”概念,将“制造美学”归纳为“六个维度”,包括设计之美、工艺之美、生产之美、产品之美、人文之美和理念之美。

东莞艺术家李景湖的装置艺术。

东莞艺术家李景湖的装置艺术。

10多年前,成都就提出“生活美学”的概念,并每年评选出100个“生活美学”场景。不谋而合的是,在“巴适得板”的外衣下,成都也是一座工业城市。

那么,东莞提出的“制造美学”有何创新之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刘悦笛认为,“以往‘城市美学’的拓展和‘城市IP’打造更多是从消费的角度做出来的,但是东莞从制造业的角度,开始了一个新的方向。”

本次艺术展就是一次关于“制造美学”的诠释。展览以金属、塑料、电子元件为媒介,将冰冷的工业材料转化为充满温度的艺术表达,展现的是生产与生活的交织、效率与诗意的共生,是在以美学为视角重新审视和评价制造业的价值和贡献。

李景湖装置艺术《瀑布》。

李景湖装置艺术《瀑布》。

可以说。“有一种制造美学,叫东莞”是让审美力成为一种生产力,让艺术和生活之间产生良性互动,究其根本还是对文化的重视。

跳出“重制造轻文化”思维,“制造美学”描绘着这样的未来——当流水线上的产品遇见文化感知力,东莞也许会成为中国城市的一个美学标杆。

“制造美学”何为?

工业城市能否“上桌”谈美学,答案是肯定的。在众多工业城市中,东莞何以率先提及“制造美学”呢?

制造业,是东莞的立市之本,凝结着两亿人的辛勤和汗水。将设计、工艺、品牌塑造与文化表达相结合的“制造美学”不仅是展厅内的奇思妙想,也是流水线上技术与人文的碰撞——探索制造与审美的深度融合,进而推动制造业的创新升级。

以潮玩产业为例。在288家规上玩具企业构筑的“潮玩宇宙”里,东莞用262亿产值验证着审美力的生产力转化,全球每4个动漫衍生品就有1个东莞印记。

衡立泰《哪吒2》周边。

衡立泰《哪吒2》周边。

今年电影《哪吒2》的爆火,也带动东莞企业爆单。走进东莞衡立泰的数字化车间里,《哪吒2》周边产品的银葱细闪工艺已完成最新迭代,光线折射能还原电影动态场景;PET胶片卡通过高透光设计复刻哪吒冲火海画面,粉丝称为“收藏级艺术品”。

一张小小的胶片卡,折射的就是“制造美学”的魅力,某种程度上也是生产线上的美学觉醒。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产业文化融合处负责人董温彦以“包豪斯运动”来类比“制造美学”核心理念。

在1919年创立的包豪斯德国艺术学校,致力于将美术、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排版、室内设计和建筑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不仅孕育了一场艺术革命,更塑造了无数艺术家和建筑师的职业生涯。

“制造·美学·城市:创新与更新的对话”主题沙龙。

“制造·美学·城市:创新与更新的对话”主题沙龙。

东莞改写工业城市美学基因的密码,也许就藏在生产线上的人文基因重组。

这座用40多年积累起全球最完整产业链的城市,正将车间变展厅、流水线作画布,以更美的制造诠释更美的生活。制造与美学的双螺旋结构,正被重新编码为城市文化的染色体。

采写:南方+记者 章倩倩 靳延明

摄影:南方+记者 龚名扬

编辑 黄新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