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家庭护理应该这样做

2024-12-29 19:06

小儿发热是家长们常见且较为担忧的问题之一,发热不仅是身体在对抗感染时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也可能是多种疾病的症状表现。正确的家庭护理知识不仅能够帮助缓解孩子的不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将针对小儿发热的基本知识、发热原因、家庭护理的要点以及常见的护理误区等,为家长们进行一次全面科普,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照护发热小儿。

小儿发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发热是指小儿的体温超过了正常范围高限,正常小儿腋表体温为36℃~37℃,口表测得的体温比腋表高约0.4℃,肛表测得的体温比口表高约0.3℃。如果腋表超过37.4℃可认为是发热,发热的程度(如图1所示)分为低热(37.5~38.0℃)、中等热(38.1~39.0℃)、高热(39.1~41.0℃)和超高热(41℃以上)。

图1:发热程度((图片来自网络))

在多数情况下,发热是身体对抗入侵病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人体正在发动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一个过程。但是体温的异常升高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如果发热过高或长期发热可影响机体各种调节功能,进而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小儿发热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环境因素、接种疫苗反应、感染因素、外伤因素、恶性肿瘤等方面,对确认发热的孩子,应积极查明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小儿发热的护理方法,所有家长都要掌握!

1.环境调整

室内环境:需要为发热患儿提供一个清洁、安静的休息环境,以减少病菌在空气中的浓度,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8~25℃范围内,每天至少通风一次,减少空气中的病菌浓度。在通风时,可将患儿转移到其他房间,不要直接吹风,以免病情加重。

适宜湿度:湿度保持在40%-60%较为合适,有助于保持患儿呼吸道的湿润,提高其舒适度。

2.体温观察与降温措施

体温观察:家长应每2--4小时为患儿测量一次体温,高热患儿(体温≥39℃)应每1~2小时测量一次,以便及时发现体温变化,要将每次测量的体温记录下来,以便医生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物理降温:体温低于38.5℃且精神状态良好的患儿,可先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洗温水澡,水温应比体温低1℃,水量以没至躯干为宜,托起患儿头肩部,身体卧于盆中,时间以5~10分钟为宜;注意水温不可过冷过热,避免病情加重或发生意外。也可用温毛巾擦拭患儿的皮肤,特别是腋窝、腹股沟等大动脉血管波动比较厉害的地方,帮助散热。将冷毛巾敷于患儿头部(如图2所示),待毛巾变暖后更换;可将冰袋置于额头上或枕于脑后,注意冰袋与皮肤之间用毛巾或手绢隔开,防止刺激皮肤。

图2:物理降温(图片来自网络)

药物降温:当患儿体温超过38.5℃时,通常需要药物降温,要严格掌握药物剂量,剂量太大可能使患儿出汗过多引起虚脱或电解质紊乱,并且不能长期服用。用药后40分钟测体温,以观察用药效果;如果患儿出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软弱无力等虚脱现象,就要及时喂糖水并立即就医。

3.饮食与衣物调整

饮食调整:发热患儿应选择清淡、易消化、有营养的食物,如牛奶、米粥、青菜汤等,不要进油腻、刺激性食物。鼓励患儿多喝水,以补充因发热而丢失的水分,防止脱水。

衣物调整:发热患儿的衣物应选择纯棉、吸汗的材质,避免穿着过厚或过紧的衣物,以免影响散热;如果患儿手脚温热且全身出汗,可适当减少衣物;如果患儿手脚冰凉且打寒颤,要适当增加衣物或用热水袋、毛毯等保暖。

小儿发热的护理误区,要避开!

1.捂汗退热:这是最常见的误区,孩子发烧时将孩子包得严严实实反而会影响到机体的散热,使体温上升甚至处于高热状态。实际上,在高热时末梢血管可代偿性扩张,使出汗增多,同时机体代谢亢进,耗氧量增加,易处于缺氧状态,孩子身体更吃不消。

2.盲目用药:有些家长一见到孩子发烧,就马上给孩子服用各种退烧药,如果吃药后效果不明显,又立即换另一种退烧药,只求马上就能退烧。实际上,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退烧药。

总而言之,小儿发热较为常见,家长无需过分恐慌,通过了解发热的原因、掌握正确的家庭护理知识,可以有效地缓解患儿的不适症状,促进患儿早日康复。需要注意的是,家庭护理只是辅助治疗手段,如果患儿发热持续不退或伴有其他症状,就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  吕虹海

添加健康医聊助手了解详情

编辑 欧旭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