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策”活化“三地”,绘就禾洞乡村好“丰”景|百千万 “村”潮涌

作者 黄津 2025-01-06 19:47

“村”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最基层的单位,也是贯彻落实的“最前线”。过去的2024年,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禾洞镇深入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部署,不断深化“三色赋能促振兴”党建品牌建设,持续深化“乡村运营”理念,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思路,做足做优“三地活化”文章,进一步释放土地资源生产潜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让土地活起来、农民富起来、村集体经济壮起来、乡村美起来。

禾洞乡村好“丰”景。图为政岐村

“党建引领”强基础

让“冬闲地”变“增收地”

在过去,秋收后的禾洞田地大多闲置过冬,成为名副其实的“冬闲田”。要如何充分利用地理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创新发展特色产业,让秋收后的闲置土地重新“忙”起来?

2024年以来,禾洞镇紧扣省委“1310”具体部署,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基工程行动计划,以基层党建“一把手”项目为抓手,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

聚焦建强村组党组织引领提升农村集体经济收入项目,禾洞镇针对铺庄村经济收入相对薄弱问题,多次组织外出考察、调研,成功对接企业资源,引进大头菜种植项目并达成产销协定。去年11月,通过党组织引领、党员带动的方式,该镇在铺庄村内的一处“冬闲地”实施第一期试验种植15亩,其中5亩用于秧苗培育,10亩用于秧苗移植,有效提高了农田耕作利用率,收成后,预计村集体经济可实现增收20000多元,村民也能通过外租田地、就近就业获得收入,让“红色引领”带动闲田“披绿过冬”实现村民“金”喜过年。

铺庄村大头菜种植基地。

“引入走出”好办法

让“撂荒地”变“小基地”

近年来,禾洞镇不断强化“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理念,依托自然禀赋优势,奋力做大做优做强主导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茶叶、蔬菜“两片叶子”发展,同时积极挖掘产业发展潜力,逐步探索稻田甲鱼、金针菜、大球盖菇等进一步丰富农业产业业态,但部分村集体仍然面临有地“不会种”“不想种”的问题。

为尽快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局,禾洞镇发挥“走出去”+“引进来”双向作用,先后前往云南、福建及周边县市“取经”,通过到产业基地和公司厂区学习先进经验、分析产业前景,结合本地地理区位特点和产业发展需求,确定引进高辣度辣椒项目和玉竹项目,通过镇党委规划引领,村党组织实施推动,整合200亩闲置土地打造高辣度辣椒试验种植基地、20亩闲置土地打造玉竹试验种植基地,通过土地租赁、劳务派遣等方式,带动本地村民增收的同时学习种植技术,有效实现联农带农惠农。

高辣度辣椒田。

此外,该镇还通过“百会帮百镇 万企兴万村”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与佛山市清远商会、佛山市异地商会签订结对共建框架协议书,整合大坪村“致富林”周边10亩闲置鱼塘建设仿生石蛙种苗培育基地,通过“送资源+送技术+送渠道”等方式,进一步壮大特色产业发展。

“资源整合”提效能

让“闲置地”变“打卡地”

政岐村是禾洞镇禾联村委会所辖的一个自然村,其位于山谷之间,既可品风吹竹林的自然交响,又可听湘江源头的水流叮咚,还有铁冬青、南方红豆杉等古树名木生长。自美丽乡村建设以来,作为“湘江源客家第一村”,政岐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内建筑外墙颜色统一为泥土黄,墙上写着客家话的“涯”客家文化氛围浓厚,2021年入选了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政岐村美景。谢庆华 摄

依托政岐村自身的生态底色、人文底蕴和产业基础,禾洞镇聚力在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民宿等方面下功夫,特别是在2024年积极推进乡村运营,认真探索符合政岐实际的“三地活化”实施方案,以村民意愿为基础,引进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粤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采取统一发包、经营的模式,盘活、整合政岐村的客家围屋、百亩果园等闲置土地、宅基地资源,结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与3A级景区皇后山茶庄园、红色绿美生态公园串珠成链,聚力打造一条红色教育、生态观光、农事体验、游憩休闲相结合的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同时通过成片栽植优质鹰嘴桃130亩,在鹰嘴桃林下种植中药岗梅,在经济杉木林下种植中药板蓝根,进一步探索林下经济,实现村集体年均增收约15万元。

南方+记者 黄津

通讯员 韦滢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梁杰
校对 郭晓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Scan me!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