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打卡大湾区近年来崛起的“网红村”,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五洞村是不少游客的共同选择。每逢假期,村内的牛肉美食街总是车水马龙,停满了来自佛山、中山,还有广州等地的小汽车。
五洞村位于蓬江区北部,村域面积9.81平方公里,10个村民小组共有户籍人口2820人,现有党员61名。作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近年来五洞村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发挥村党组织、党员带头作用,发展食牛经济,做大鳗鱼养殖,融入预制菜产业园区(五洞片区)建设,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
据统计,去年五洞村组集体经济总收入811.6万元,同比增加45.3万元。“接下来,我们将紧扣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思路,将消费链从吃延伸至玩、住,发展特色农文旅项目,将五洞的人气转化为效益,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五洞村党总支书记冯少咏介绍。
走上融合发展新路子
五洞村的“走红”,与江门大道的开通有着紧密联系。
五洞村的“走红”,与江门大道的开通有着紧密联系。 熊毅 摄
五洞村的“走红”,与江门大道的开通有着紧密联系。 熊毅 摄
“江门大道、江顺大桥通车后,五洞村临近广佛、交通便利的优势愈发凸显。”冯少咏介绍,近年来,五洞村抢抓机遇,大力发展食牛产业,打造“牛肉一条街”,先后办起20多家各色餐馆,探索出“美食+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路通财通”,这一俗语在五洞村得到了生动诠释。第一家牛肉馆在2018年开业后,五洞牛肉美食街迅速崛起,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据统计,目前五洞牛肉美食街占地约35亩,18家牛餐馆日均接待超1万人,消费牛肉约2.6吨。
五洞村抢抓机遇,大力发展食牛产业。 蓬江区委组织部供图
五洞村抢抓机遇,大力发展食牛产业。 蓬江区委组织部供图
在此基础上,为了推动牛肉街的良性发展,五洞村尤其注重品牌建设和文化推广,成功举办了一系列牛肉节活动,进一步提升了五洞牛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牛肉美食街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还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据统计,全村18家餐馆共提供了40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大部分是面向50岁至60多岁的本地村民,占全村人口的七分之一。
五洞牛肉。 南方+记者 杨兴乐 摄
五洞牛肉。 南方+记者 杨兴乐 摄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在打造牛肉美食街的同时,五洞村坚持融合发展,围绕一产稳、二产强、三产旺的思路,大力发展鳗鱼养殖业,通过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养殖户”模式,81户养殖户负责1000多亩鱼塘,每年产值超1200万元。
其中,广东省乡土专家、五洞村积一村村民小组长冯广良带头成立了五洞鳗鱼养殖合作社,带动本村养殖户率先改良技术、扩大规模,参与到村里200亩鳗鱼养殖中。
建设蓬江区预制菜产业园(五洞片区),则是五洞村融合发展的最新举措。该园区建成后,将进一步拓宽五洞食牛产业发展路径,有力推动食牛、养殖等产业融合发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就业,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蓬江区预制菜产业园(五洞片区)。 蓬江区委组织部供图
蓬江区预制菜产业园(五洞片区)。 蓬江区委组织部供图
不久前,产业园建设急需一条施工便道。五洞村通过村组联动推进土地租赁、道路规划等事宜,仅用15天时间就完成约800米道路的建设,既节省施工时间和运输成本,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边村民的影响。
注入产业升级新动力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党组织。
五洞村实现美丽“蝶变”,源于党建工作的赋能。在蓬江区、棠下镇的指导下,五洞村以党建为引领,凝聚干群合力,找准乡村产业发展方向,推动村内牛肉餐饮业升级发展,为乡村注入发展新要素、新力量。
“牛肉一条街”。 熊毅 摄
“牛肉一条街”。 熊毅 摄
“我们坚持以上率下,首先抓好自身建设,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专题培训等方式,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快推进各项工作。”五洞村党总支书记冯少咏介绍,五洞村坚持制度管人管事,用好“四议两公开”+“村组联议五步法”的组合拳,将公益事业、发包经营、村集体经济项目、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方案和涉及村民利益等五方面村级重要事项,用民主议事决策减少矛盾纠纷、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顺利推进村道改造、水利设施、特色墙绘、村庄标识等52个项目建设,让村民切身感受到了新气象、新变化。
一个小小的村庄,涌现了这么多食牛餐馆,如何变竞争为合作,实现同向发力、抱团发展?为此,五洞村成立餐饮从业者联谊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对接联络餐馆和村民,搭好日常沟通协商平台和桥梁。同时,该村还组建联谊会党支部,把党员经营户率先聚到一起,带动其他经营户、村民群众共商发展之路,合力解决经营难题;成立餐饮协会党支部,每年组织2次“粤菜师傅”公益培训,引导行业规范发展。
“例如,我们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通过了党群服务中心和牛肉文化馆建设项目。”冯少咏说,五洞村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改造牛肉文化馆,设立游客服务中心,完善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更加精细化服务。如今,每逢旅游旺季,村党总支、联谊会党支部都会组织党员和村民,沿路疏导交通、指引停车。
在建设蓬江区预制菜产业园(五洞片区)的过程中,五洞村党总支通过重大事项议事决策“四议两公开”“村组联议五步法”,发动村干部、小组长走家入户凝聚共识,高效完成土地收储。施工建设期间,村党总支则选派党员村干部担任联络员,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助推产业园加快建成投产。
共享和美乡村新生活
产业做大做强了,乡村人居环境也要提上来,打好文旅生态牌。
如今,打造和美乡村,让群众惠享发展成果,正在成为五洞村村民们的共识。按照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绿美共享的思路,该村通过争取上级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和集体资金投入等方式,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和美五洞,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村容村貌明显提升。 熊毅 摄
村容村貌明显提升。 熊毅 摄
首先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助力产业融合发展。针对牛肉街供电不足影响商户营业的问题,五洞村积极对接蓬江供电局,累计投入近2000万元对五洞村电网进行升级改造,满足牛肉产业用电需求;改建约700平方米停车场,对村道路进行硬底化,彻底打通与外界联通的“毛细血管”;针对农村厕所的问题,五洞村新建(含拆建)5座、改建1座农村厕所,改善食客在村内的游玩体验。
其次是深入实施村容村貌提升工程,助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五洞村以“牛肉一条街”为轴,积极发动党员、村民沿路拆旧补绿,通过墙绘美化路边“赤膊房”,增设村庄入口食牛标识,修整花圃、重建人行道,升级基础设施,提升乡村“颜值”。同时,发动乡贤以机械投工、群众投劳,在“四旁五边”添绿2745棵,落实网格管护机制,每月组织党员、小组长和村民代表开展全民义务劳动日,村民们共建美好家园意识逐步浓厚。
特色墙绘。 熊毅 摄
特色墙绘。 熊毅 摄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村容村貌明显提升,五洞村也拥有了更足的底气,打造一个集综合休闲、娱乐、体验于一体的农业服务基地,进一步推动农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我们依托300多亩的垦造水田鳗鱼场,巧妙利用时间差种植草莓、西瓜、圣女果等差异化水果,以体验式共享农场为重点,打造特色生态农业旅游村,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农耕乐趣。村里还种植了油菜花和格桑花,成为游客的打卡点,延长了他们的停留时间,为餐饮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冯少咏说。
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体验农耕乐趣。 南方+记者 杨兴乐 摄
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体验农耕乐趣。 南方+记者 杨兴乐 摄
◆调研手记
在走访五洞村的过程中,笔者近距离感受到这个“网红村”的魅力,也发现了其善于“包装”的特点。
牛肉文化无疑是五洞村最具特色的资源禀赋之一。为此,蓬江通过建设棠下初心公园、五洞牛肉文化馆等文化设施,让游客们可以漫步于此,直观感受五洞的自然景观,了解五洞的“牛肉”文化。
当然,这样的力度还不够。笔者发现,除了传统的口口相传外,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也成为了五洞牛肉的重要宣传渠道。村内许多牛餐馆都开设了自己的账号,通过美食博主的推广和分享,吸引了大量食客前来品尝。
酒香还怕巷子深。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五洞村与时俱进,利用“流量”将自身资源禀赋优势最大化,相关做法或许值得其他乡村借鉴。
采写:南方+记者 郑琦
设计:区瑞香
◎相关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