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升级,从源头切除“声味渗”毒瘤

作者 冯善书 2025-04-17 13:58

近日,住建部发布通知,将聚焦城镇住宅工程中的“声味渗”等质量问题,这也预示着一场全面而深入的重点整治行动即将在全国拉开序幕。在“好房子建设”背景下,这一纸通知,对房地产开发商来说无疑是“倒逼施压提升工程建设标准和质量”的深水炸弹,对老百姓来说则是“减少置业风险和提升生活品质”的大好机会。

“声味渗”即噪声、异味、渗漏,一直被称为困扰城市生活品质的噩梦,更是制造邻里纠纷和社区矛盾的罪魁祸首。在房地产发展初期,“高周转”模式盛行,行业发展比较粗放,个别开发商为了片面追求降本增效和利益最大化,往往偷工减料、放宽验收标准,把一些质量不过关甚或粗制滥造的商品住宅推向市场,企图蒙混过关、浑水摸鱼。

保利北京某项目曾遭遇质量投诉。资料图片

保利北京某项目曾遭遇质量投诉。资料图片

这类现象,对一个年销售达十几亿的超大行业来说,虽然是少数和个别现象,不能代表整体,然而,哪怕只发生过一次两次,也是在损害市民合法权益、抹黑企业形象,同时也会违反法规政策、扰乱行业正常秩序。

不管是居住在老旧小区,还是新居入伙的市民,凡是遭遇过“声味渗”问题的,无不感到头皮发麻,唯恐躲之不及。特别是居住在高层的市民,一旦解决不了矛盾,往往会导致邻里反目,甚至酿成更大的冲突事件。曾几何时,“共振音响”“震楼器”“‌橡胶锤”“筋膜枪”等专门用于报复所谓“恶邻居”的奇葩工具爆红网络,亦从侧面说明,“声味渗”不仅仅是一个行业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一旦解决不好,将严重影响社区和谐和社会稳定。

中海在上海一项目发现过渗水。资料图片

中海在上海一项目发现过渗水。资料图片

多年来,针对“声味渗”等麻烦制造者,虽然政府监管部门从上到下一直在重拳打击行业乱象,聚焦源头治理,但是,开发商和包工头在利益诱惑下仍会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根据媒体公开报道,保利在北京某项目因外窗密封胶不合格,2023年遭遇暴雨后,超40%住户出现窗户周边渗水,导致部分墙面发霉,经住建部门约谈,企业不得不全面排查整改;2022年,中海上海某单价10万+的项目交付后,精装房卫生间漏水率超25%,楼下业主叫苦连天,后来开发商查出防水层未达规范要求。为业主承担维修及赔偿损失责任,单户最高赔付15万元;2022年,融创杭州某高端项目地下室防水涂料挥发刺鼻气味,环保部门介入,责令企业使用低挥发性材料整改;2021年,碧桂园广州某精装房因阳台推拉门采用单层玻璃,室内噪声值比标准高15分贝,业主投诉后环保部门介入调处。这些案例反映出,即使头部房企也难以完全规避质量风险,但主动整改与透明沟通的企业能更快重建信任。

某涂料品牌的广告,号称零甲醛,防霉翻新,当天刷当天住。来源:淘福

某涂料品牌的广告,号称零甲醛,防霉翻新,当天刷当天住。来源:淘福

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住宅装修异味投诉占家装投诉总量的45%,其中甲醛超标占30%。住建部统计显示,房屋渗漏类投诉占工程质量投诉的40%,其中外墙和屋顶渗漏占比最高。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检测,部分楼盘分户墙隔声量仅35分贝(国家标准≥50分贝),楼板撞击声隔声仅55分贝(标准≥75分贝)。这些数据均说明,国家对“声味渗”的监管治理,亟须在标准要求、措施手段等方面来一次全面的加码升级。目前,鹏瑞、万科、龙湖、保利、绿城等企业已经在一些高端项目推行更高的防“声味渗”技术标准。未来,随着住建部专项整治推进,行业或将从“交付速度竞赛”转向“质量口碑竞争”。

2025年“好房子”建设首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新《住宅项目规范》(GB 55038-2025)的发布无疑是一次重大契机,这意味着国标对隔音、防水、防味等工程技术要求的要求将全面提升。近期,《广东省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等一些地方性文件和政策的公开征询意见,也反映出各地的行动,已经在积极呼应国家部委要求,形成监管联动和治理合力。

为了提升隔音效果,广州鹏瑞1号对外宣称把楼板厚度做到了30厘米。 资料图片

为了提升隔音效果,广州鹏瑞1号对外宣称把楼板厚度做到了30厘米。 资料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住建部围绕强化材料检测、完善验收标准、建立黑名单制度等多管齐下,不仅倒逼房地产行业提升质量标准,也为家居行业带来一系列结构性机遇。譬如,隔音建材、静音门窗、防水防渗涂料、健康涂料等,在产品和服务方面均迎来全方位的升级换代,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和城市更新的新动力。

总的来说,“声味渗”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行业粗放发展的缩影,更是让人头痛的社会问题。通过政策强监管、技术革新和产业链整合,可以减少室内噪声太大、建材甲醛超标、下水道反味等问题对身体健康和社区和谐的威胁,有望系统性提升住宅品质,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南方+记者 冯善书

编辑 欧旭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