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有群结对共建“好帮手”

作者 叶洁 2024-11-22 12:19

今年来,高州市重点打造54条乡村振兴重点村,其中有31条为2024年选树培育典型村。这些“后备军”通过提升村容村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壮大集体经济等,向创建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大步迈进。

典型村建设的背后,正是108支队伍干事创业形成的大合力。自高州推进市直机关党组织与乡村振兴重点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以来,通过搭建平台、争先创优、树立典型,促进更多资金、技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向乡村汇聚,切切实实为结对村建成一批利民项目和办成一批民生实事,助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培育典型村建设。

据统计,高州108支市直帮扶力量为54条乡村振兴重点村谋划、实施利民项目280多个,办好民生实事360多件。

11月22日《南方日报·高州视窗》A04版。

11月22日《南方日报·高州视窗》A04版。

注重落实

帮扶力量带头推动项目建设

根据高州市委要求,挂点村的高州市直机关党组织每季度至少领办推动1个项目建设。通过结对共建,高州市直机关各单位充分利用各领域资源优势,整合利用各类资源,帮助结对村谋划一批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公共服务、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等项目,以“小切口”办大事。

以前,石仔岭街道镇大岭村部分自然村巷道狭窄、泥土堆积、杂草丛生,若遇雨天更是泥泞不堪,车辆经过时常常打滑,存在安全隐患。村民得知高州市派来了工作组,便到村委会向高州市政数局工作队反映了村中道路建设落后、村民出行不便的问题。

得知情况后,高州市政数局工作队和石仔岭街道、镇大岭村委会干部迅速行动,多次深入各自然村调研摸底,确定实施硬底化的巷道、空地,并用图标标注清楚具体位置,列出清单,汇总好户数、面积数,根据实际情况迅速落实巷道硬底化方案,分批实施村巷道硬底化。

“我们出一部分水泥,村民出一部分砖,然后大家齐齐出力。”镇大岭村党总支书记邓槐波说,“在这样的模式激励下,村民主动推车拉浆、批荡找平,既降低了成本,也发挥了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人翁意识。”

“现在道路扩宽了,村里环境好了,下一步我们要自己种花、种果、种菜,在市直单位工作组的指导下,进一步推动‘四小园’建设。”村民苏德健感慨身边的变化。

在新垌镇长流村,高州市委政法委为其捐赠大理石凳34套、广场健身器材18套,改善村中基础设施。

除了助力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组还谋划公共卫生服务等项目。

在新垌镇长流村组织的免费体检活动中,从事建筑劳动的村民邓先生不想耽误务工和家里农活,于是拒绝参加体检。让邓先生想不到的是,高州市派驻村里的工作组队员直接上工地找到他本人,现场为他做了一次免费的健康诊断。

“不只是劳动工人,包括在家务农的妇女、行动不便的老人,此次活动都安排了上门服务。”高州电信工作队相关负责人说。

据统计,高州电信与当地乡镇政府、卫生院联合开展智慧康养服务系列活动,组织员工上门开展健康守护主题公益活动1232次,免费为村民送血压计、测量血压,为群众发放健康知识宣传资料,并进行健康数据监测、分析、评估,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让群众享受更快捷的数字信息服务,打造新型“数字乡村”。

同样为群众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还有高州市人民医院。高州市人民医院党委与旧城村党总支部为在家老人制定送医送健康下乡义诊活动,组织专家团队一月至少一次带队到旧城村委会开展义诊活动,目前共开展义诊活动3次,服务群众200余人次。除了公共卫生服务,高州还聚焦金融领域,推进金融服务下乡,如高州农商银行为宝光街道广潭村村民开展金融知识培训,结合广潭村特色荷花节举办金融服务下乡等活动。

接下来,高州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市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工委将成立工作组通过现场核查、进村走访、查阅资料等形式,着重了解项目、实事的推进情况、成效,以及群众、干部对项目和实事的评价等,评选出高州市直(驻高)机关党组织与乡村振兴重点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十佳利民项目”“十佳民生实事”。

聚焦重点

助力打开土特产销路

石鼓镇是高州有名的鱼米之乡,粮田千亩、鱼塘密布。“我们经常刷短视频、看直播,看网上农产品卖得火热。我们村有罗非鱼、辣椒、玉米等高产优质农产品,却困在了销售渠道上。如何用好网络平台推动销售,让我们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去’,成了我们最苦恼的问题。”石鼓镇门前坡村返乡创业的青年虽有线上推销农产品的想法,但不清楚政策,缺乏技术指导,不知如何下手。

今年,茂名柏桥讲堂“十万电商大培训”走进各镇村。趁势而为,高州市科工商务局联合高州市电子商务协会组织开展的2024年高州市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公共服务中心电子商务培训活动暨柏桥讲堂“十万电商大培训”在门前坡村委会举办。

活动吸引了许多电商从业者、种植养殖大户、学生及返乡青年、留守宝妈前来参加。同时,在门前坡村党群服务中心成立了电商培训基地,为村里电商人才培养、交流合作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平台。

“这次电商培训,让我们对电子商务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提升了我们村青年的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提高本村农产品知名度和拓宽销路打开了新路子。”门前坡村委会相关负责人吴卫锋说。

在东岸镇东坡村,近年来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大力发展油茶种植,累计种植面积1万多亩,产能充足。但高州市茂成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赖成华却犯了难,产业规模上去了,实体销售和展示门店怎么解决?

自相关单位挂钩联系东坡村以来,高州市委组织部联合多部门组成工作组,多次展开蹲点调研,指导东坡村做好项目选址和建设工作。结合实际情况,拟将销售点打造成集销售、展示于一体的农产品销售中心。为发挥对接最大效用,整合项目建设资金,高州市委组织部等部门拟出资支持东坡村农产品销售中心建设。

“项目建成后,可以给东坡村集体提供一个更好的展销平台,同时为村集体每年增加5万元左右的收入,助力富民增收。”东坡村党总支书记李进茂说。

精准服务

每月至少办理1件民生实事

在石板镇灯笼坡村,一场医保征缴宣传活动正在进行。“以前对医保政策不了解,这次医保政策下乡宣传活动,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够了解医保政策的惠民服务。”石板灯笼坡村村民李伯说。

此次活动由高州市医保局联合人保财险高州支公司、石板镇卫生院组织开展,发放宣传资料300余份,接待群众现场咨询100余人次,让群众享受到了“家门口”的免费健康义诊服务。

自高州开展市直单位结对帮扶乡村振兴重点村以来,石板镇主动对接市直挂钩单位,深入开展助力“百千万工程”“五个一”系列活动。结对高州市直单位筹集资金9万元用于村中人居环境整治、“四小园”、道路硬底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人保公司为灯笼坡村413户2700多人投保价值近5000万元的群众救助保险,为群众健康提供坚实保障。

在荷塘镇松明村的休闲一角,树阴下的小小石桌围坐了一圈人。几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是高州市司法局的退休老干部,另外几个则是松明村因为道路纠纷闹得不可开交的两户农户。

这小小的一张石桌,便是高州市司法局“银龄”工作队的办公场所。退休党员主动深入乡村及社区的各个角落,了解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情况,一旦发现问题便及时介入调解。老干部们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生动的故事,让村民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

高州市司法局退休党员积极参与高州市司法局助力“百千万工程”“五个一”系列活动,凭借丰富的司法工作经验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松明村提供集中法律宣传服务共3次,派发普法宣传单张200余份,为80余人次提供专业法律服务。

高州市司法局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书记李茂贵说:“我们参与调解,一方面能更接地气,因为村中老人较多,我们作为退休党员,能跟他们打成一片,在法律法规上他们听得进去。另一方面,我们调解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向局里反馈,为局里的工作提供一些方向。”

基层工作光靠经验也不行,在松明村村干部罗进明看来,市司法局退休老干部更多以专业的法律知识和灵活巧妙的调解技巧,一下子就能抓住矛盾症结所在,村里的几宗“老大难”问题都在他们的调解中得到了解决。

根据高州市委要求,挂点村的高州市直机关党组织每月至少办理1件民生实事。高州市直单位深入基层一线收集结对村党员群众“微心愿”,坚持问题导向,同时结合乡村网格化管理和志愿服务,建立党员“1+1+N”包户工作机制(1名结对单位党员搭配1名农村党员共同包干,联系若干农户),实现结对工作精准服务到户。

■相关

结对共建“三步走”

自高州市开展机关单位与乡村振兴重点村结对共建活动以来,主要聚焦产业规划、乡村服务、“土特产”文章三个方面,以“三步走”促帮扶出成效、见成绩。

聚焦产业发展,帮扶力量助力结对村做好产业规划。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并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技术优势,深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农带农机制。探索强村公司、农村职业经理人等形式,创新村集体经济增收模式。帮助各村探索布局乡村车间、手工作坊、家庭工厂等,完善农用设施配套。鼓励以股权为纽带,通过村组联合、村村联合、镇村联合抱团发展,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项目向城镇周边以及各类产业园区集中。

聚集乡村服务,帮扶力量当好结对村的“服务员”。高州积极支持基层党组织成员、驻村第一书记、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组和挂钩帮扶镇村干部开展基层服务工作,重点发挥市直单位职能优势,提升党员干部在产业发展、项目申报建设、土地承包权流转、社会保障政策、种养技术提升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同时,协调相关部门组织专家“送技下乡”,推动农业发展提质增效。

聚焦做好“土特产”文章,帮扶力量用好产业链党委先进经验,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助推特色农业集群发展。以“我为果农办实事”为主题开展市直机关助力土特产销售活动,市直各单位党组织充分调动本行业本单位本系统的商会、企业、电商、社会群体等资源力量,采取以买代帮、爱心团购、产品定制等方式,为解决结对村土特产销售问题贡献力量。

撰文:叶洁  通讯员 谭伯海

编辑 苏斯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