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何为“天下之西樵”

作者 熊程 2025-02-24 22:05

“没有哪里能像西樵山一样,这里的每一处峭壁都有自己的传说。”

1842年,英国画家托马斯·阿罗姆创作的《中华帝国画刊(The Chinese Empire Illustrated)》出版。这部以乾隆年间马戛尔尼使团资料为基础的著作,专门赞扬了广东西樵山的风光秀美、人文繁荣。西樵山以一座文化名山的形象,逐渐真正为天下所知。

《中华帝国画刊》中的西樵山,繁华鼎盛。图片来源:南海档案史志

《中华帝国画刊》中的西樵山,繁华鼎盛。图片来源:南海档案史志

西樵山在此书中的出现绝非偶然。虽然那时人们还不知道,这里有粤港澳大湾区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存、孕育了辐射东南亚和西太平洋诸海岛的双肩石器文化,也想不到后来这里会诞生世界领先的陶瓷产业、以大地艺术节等人文活动出圈,但明清时期的西樵山也已有多重影响力。

一百多年后,由西樵山文化滋养和影响的人们,又一次把西樵山文化推向世界。2月22日,佛山市南海区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方携手,举办了一场“天下之西樵”西樵山文化品牌发布会。公布西樵山文化品牌建设方案、组建西樵山文化促进委员会、成立GDToday西樵山文化国际传播基地等系列动作,都让人兴奋。(阅读更多>>识局|西樵山文化,揽“新”焕“新”

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说,“西樵山文化长河定能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成为更具人文特质的现代化活力新南海铸魂、塑形、赋能的强大力量。”

在每一个时代,西樵山文化都走在时代的前面,被赋予新的内涵与价值,激发出新的力量。这就是“天下之西樵”。

GDP迈过4000亿元大关、工业总产值站上1万亿元大关的南海,迫切地呼唤文化的力量。图为顾耀辉讲话。南方+记者 戴嘉信 摄

GDP迈过4000亿元大关、工业总产值站上1万亿元大关的南海,迫切地呼唤文化的力量。图为顾耀辉讲话。南方+记者 戴嘉信 摄

(一)

从有人类活动的那天开始,文化就诞生了,文化的力量最为深沉、持久。

今天要塑造和传扬“西樵山文化”这个IP,首先要明白西樵山是一座什么样的山、西樵山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其独一无二的价值何在。

从时间维度看,西樵山文化作为以西樵山为原点、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丰富内涵的一个多维度文化体系,在每个时代呈现出不一样的领先形态。

“这座因火山爆发而形成的奇山,就像一本厚重的大地之书,每一次翻阅都会收获新的惊喜,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顾耀辉说。

去年6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机构发布最新考古研究成果,首次发现西樵山地区有确切年代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层位,距今4万年以上,出土石锤、砍砸器、刮削器等800余件石器。这一成果也直接把粤港澳大湾区的人类活动历史前推到了旧石器时代。在此之前,珠三角发现的考古遗址多为距今1万年以内。

西樵山平面岗遗址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石器。资料图片

西樵山平面岗遗址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石器。资料图片

在新石器时代,西樵山的人类活动更加广泛,西樵山文化的影响力也进一步扩散,成为中国南方最大规模的采石场和石器制造基地。“双肩石器文化”这一考古发现,极大地丰富了西樵山文化的内涵。“双肩石器作为一种文化特征,影响可至东南亚地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历史时期考古研究所所长、平面岗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王欢说。

很多在广东乃至全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思想,都与西樵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代学者方豪说:“西樵者,天下之西樵,天下后世之西樵,非岭南之西樵也。”

方豪的高度赞扬,绝非作为一个外省人来到广东后的“商吹”。明清时期,西樵山上书院林立,学风昌盛,理学思想影响深远,西樵山因此获得了“理学名山”的美誉,是当时的全国学术中心之一。近代以来,这里英才辈出,走出了我国民族工业创始人之一陈启沅、一代武术宗师黄飞鸿、岭南第一才女冼玉清、维新变法康有为等风云人物。

为什么西樵山文化无论在不同时代呈现出怎样的不一样形态,都超越了西樵山这一座山的空间,走在了同时代珠三角乃至广东的前沿呢?这就要从文化内在逻辑的维度,探讨西樵山文化超越时间的本质内涵。

在《西樵山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创生路径》讲座中,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提出,西樵山文化以“智者、创造者”为原型,具有开放包容、自强进取、内省反思等精神内涵,在生活方式、集体人格、精神追求等方面有着很高价值。实际上,这些都是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重要特质。

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的西樵山依然像几万年、几千年、几百年前一样人文鼎盛。西樵山下,连续举办两届的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深度嵌入了当地的村民生活之中,同时极具“票房”号召力,成为小红书上流行的打卡点之一。

“西樵山文化”里的西樵山,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正如向勇所说,西樵山可以看作是一个承载中华文明基因的精神坐标。

(二)

中国的山水,总是与文化血脉相连。

当人们在谈西樵山文化的时候,或许也会联想到,泰山文化、嵩山文化、武夷山文化、黄河文化等多元的文化案例。比如泰山,不仅风光独秀,而且是古代帝王封禅之地,象征“天人合一”的社会理念,因此才被尊为五岳之首,泰山文化也因此底蕴深厚。

回到西樵山,看山不是山。中山大学人类学教授曾骐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西樵山是“珠江文明的灯塔”。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温春来还记得,自己在1996年作为本科生,第一次随老师曾骐前来西樵山“捡石器”的情景。从那时开始,温春来就与西樵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他的弟子、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任建敏也深度参与到西樵山文化的研究。

中山大学人类学教授曾骐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西樵山是“珠江文明的灯塔”。南方+记者 戴嘉信 摄

中山大学人类学教授曾骐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西樵山是“珠江文明的灯塔”。南方+记者 戴嘉信 摄

在西樵山文化研究的历史上,像这样一代代学人传承的例子不少。全社会推动西樵山文化传承弘扬的历程,近年来同样是在一步步地深化。

最初提出“西樵山文化”这个概念的,是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不过在他以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的心目中,西樵山文化都只是作为一个考古领域的学术概念。历史上以西樵山为原点、围绕西樵山产生的一系列文化现象、文化活动、文化成果,并未被纳入到西樵山文化这一框架中。

2011年以来,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西樵山书院、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岭南考古遗存修复保护研究中心先后落户西樵山。

在2011年7月举行的“中华文明视野下的西樵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将西樵山高度评价为“近世广东史之景观象征”。在2024年9月举行的“樵见4万年”西樵山考古座谈会上,西樵山书院院长殷秩松认为,西樵山考古新成果的发现是一个重大的契机,可以在全历史周期、更大的地域范围内来定义西樵山文化。

不过在官方层面大力提倡“西樵山文化”,还要再过一段时间。2022年11月,南海区文化发展大会在西樵山下召开,提出要发起高规格的西樵山文化论坛,高位谋划打造成为国家级文化论坛。2024年10月,南海区委全会提出,要站在珠江文明史的高度,大力打造“西樵山文化”IP;11月,南海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提出大力实施“1123”文化工程,其中第一个“1”,就是西樵山文化这个核心IP。

2月22日的“天下之西樵”西樵山文化品牌发布会上,《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山文化品牌建设方案》公布。同时,西樵山文化促进委员会揭牌成立,将作为西樵山文化研究平台,依托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等平台,打造为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的西樵山文化研究中心、信息资料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人才培养基地。

与此同时,西樵山宝峰寺、旅港南海商会、香港南海同乡总会、南海政协历届港澳委员联谊会、南海荟、源林投资(广东)有限公司等单位和个人向南海区慈善会同心文化发展基金踊跃捐赠,用于西樵山文化的发掘、整理和传播。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就看有没有人源源不断为之吸引,投入到文化的深度研究中、浸润在文化的生活方式中。西樵山文化,就是这样有生命力的文化。

(三)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文化的“化”,其实是个动词。

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用今天的说法,一种文化之所以有价值,不仅仅在于文化本身,更在于通过“文化+”,为人文和社会发展的其他领域赋能。

那么西樵山文化,“化”的是什么?今天的“天下后世之西樵”,作用又体现在哪里?

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在考察两河流域的发展历程后认为,文明诞生于人类对自然挑战的创造性回应。如果汤因比曾经到访西江、北江“两江”流域的西樵山,认识到西樵山文化的传奇,他或许会把这里当做其文明挑战理论的一个东亚范例。

在今天,人文经济引领区建设,不能没有西樵山文化。

GDP迈过4000亿元大关、工业总产值站上1万亿元大关的南海,迫切地呼唤文化的力量。去年以来,南海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把发展人文经济学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南海倡导人文经济,核心是要让经济活动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更好满足人的需求,那就离不开文化的作用。西樵山文化,正是南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海文化中极具时代魅力的一部分。

也正因此,南海提出要聚力培育“文化+科技”新动能、激发“文化+旅游”新活力、写好“文化+民生”大文章,包括努力在西樵山文化保护传承、创作生产等环节推出一批“文化+科技”的应用场景、创新成果,加快考古遗址公园、西樵山文化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建设,撬动创作《桑园围》纪录片等一批文艺精品,推动西樵山文化穿越时空。

环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四山两江”文旅精品区建设,不能没有西樵山文化。

西樵山,实际上是环两江先行区的核心区的关键地标。这个核心区,是一座集合了六个镇街的巨大“江心岛”,具有产业基础较好、文旅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的优势。这个岛之所以形成,很大程度上由于西樵山与两江的相互作用。如果要为环两江先行区找一个文化地标,那么非西樵山莫属。而在“四山两江”文旅精品区中,西樵山文化同样具有无可替代的极高价值。

归根结底,文化就是人心。西樵山文化,就是南海人、佛山人数千数万年来传承的开放包容、自强进取、内省反思等精神气质,在面对不同时代的际遇、挑战时所展现出的一往无前的生命状态。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上的生生不息,也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可以说,西樵山文化绝非孤立的“历史标本”,而是一个区域引领、先行、示范的活力源泉。它的影响力不仅及于南海、佛山,而且及于更广阔的天地之间。

这样的西樵山文化,当然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采写:南方+记者 熊程

编辑 陈禧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