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织就一张纵横交汇的交通网,汕尾,变了许多。
向西,广汕高铁的加入,使通勤时间大大缩短,让汕尾与大湾区“亲密无间”。向东,汕汕高铁让汕尾与汕潮揭都市圈的联系更为紧密。
西承东联,不止在省内。
2024年10月5日,汕尾站首次开行至张家界的往返动卧列车,将汕尾滨海休闲旅游与张家界的山水旅游紧密连接;今年1月5日起,汕尾站首次开行始发直达广元的动车组(动卧)列车,将滨海明珠汕尾与西部地区紧紧联系,促进形成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这些变化,都发生在这一年时间。
纵横交汇的“桥头堡”
这些更新的、交汇纵横的交通网极大缩短了海陆丰革命老区与粤港澳大湾区、汕潮揭地区、西部地区等地的时空距离,构建起一条全新的经济快捷通道,进一步增强汕尾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动能,为汕尾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
以往,人们提起“桥头堡”汕尾,常常代指广深地区回潮汕的中转站,也指这座位于珠三角向粤东延伸的战略支点城市,厦深铁路、甬莞高速、天汕高速、沈海高速贯通全境。
如今的汕尾,已正式融入深圳“半小时经济圈”、广州“一小时经济圈”,成为广东东部沿海高铁枢纽城市。
自广汕、汕汕高铁开通后,汕尾站旅客发送量呈稳步增长态势,从开通前的日均开行70趟列车、发送旅客7500人次,到如今的日均开行240趟列车、发送旅客超1.2万人次,直达列车的开行方向多达35个城市,成为全国地级市列车开行对数、客流发送量较大的客运车站之一。
可以说,汕尾西承东联“桥头堡”的称号当之无愧。
2024年12月26日是广汕、汕汕高铁开通一周年,据统计,这一年汕尾站共发送旅客411万人次,同比增长56.1%,到达旅客407万人次,同比增长62%。
“大交通”格局赋能高质量发展
交通的通达让来汕尾的游客旅行效率大大提高、出行成本大幅下降、地区间通达性明显增加;另一方面,也推动汕尾旅游产业从“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转型,变“人流”为“人留”、变“客流”为“客留”。
据汕尾文旅部门初步测算(基于电信运营商漫游数据),2024年汕尾全年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60.3%,过夜游客同比增长180.4%。
汕尾土地空间广阔,生态环境宜居,如今加上便利的铁路交通,吸引着越来越多企业到汕尾投资。
围绕强化“桥头堡”功能作用,汕尾紧抓产业有序转移和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持续完善“产业升级”新型帮扶协作机制,在借梯登高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汕尾最大限度撬动大湾区、深圳的产业向东布局,并借力深汕特别合作区这一辐射源、孵化器,引进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上下游企业,深度嵌入深圳的产业链创新链。
同时,汕尾借助大湾区、深圳科创的强大辐射力、带动力,狠抓创新主体引育、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成果转化,加快推动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向汕尾流动,赋能服务产业发展。
2024年12月,第四届汕尾发展大会上,共促成38个重点投资项目和8个战略合作项目签约,总金额达到582.8亿元。
活力无限、机遇无限,可以说,高铁全面带旺了汕尾的产业发展。
南方+记者 汪旭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