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隆洞河,宛如一条碧绿的绸带,蜿蜒穿梭在江门台山市的南部,紧密串联起三合、斗山、端芬、广海、都斛等镇域,巧妙勾勒出“多彩台山·魅力侨乡”乡村振兴示范带的核心区域。这条河流,不仅承载着台山华侨拼搏的历史与文化,更是台山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中重要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纽带。
随着深中通道和黄茅海跨海通道的相继开通,大隆洞流域进一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经济圈”,为区域经济交流和发展带来新机遇。
绿水青山润侨乡
大隆洞河流域面积广阔,达710平方公里,河长62公里,其源头隐匿于大隆洞山系的婆髻山之中,最终汇入南海的怀抱。河流水质清澈,常年保持在Ⅲ类,是大自然赋予台山的宝贵财富,优质的水源使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鳗鱼养殖基地、全国活鳗年出口量最大的出口基地(占全国的80%)。
流域内自然资源丰富,上游青山如黛,水库星罗棋布;中游碉楼耸立,家园宜居;下游物产丰富,田园如诗,岭南水乡风光迤逦,让人流连忘返。此外,大隆洞河流域凭借优质的淡水资源,形成了丝苗米、青蟹、黑皮冬瓜等特色农产品集聚地,成为“中国优质丝苗米之乡”,享有“广东第一田”的美誉。
上游大隆洞水库地处群山环抱之中,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湖光山色秀美,138个绿树婆娑的小岛错落湖中,更被誉为广东“千岛湖”,生物多样性丰富,是鱼类和鸟类的天堂。
中游文旅资源丰富,拥有十几个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各类文化遗产与保护单位。其中,海口埠为五邑人走向世界的重要纽带,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广府人出洋第一港”;梅家大院碉楼洋楼见证了华侨华人远渡重洋、艰苦创业的历程,也承载着他们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眷恋,已成为大湾区“天然摄影棚”,《让子弹飞》《一代宗师》《狂飙》等20多部著名影视作品在此取景。
碧道串联海口埠、梅家大院等历史遗迹,形成侨乡水文化研学路线,注入“水利+文旅农”新业态活力。2023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和2023年国家首批群众“三大球”精品赛事项目——男子九人排球联赛在台山举行,以体育为媒,实现侨乡文化、银信文化与群众体育有机联动,推动大湾区全民健身发展。
刷新圩镇新颜值
近年来,台山市在大隆洞河流域先后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碧道工程、镇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四好农村路、广海湾湾区联合供水工程、台山-开平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项目,计划总投资超15亿元,进一步提升河道沿线环境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此外,斗山镇和赤溪镇作为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近年来在“宜居、宜业、宜游”上持续发力,投入6200万元提质美丽圩镇“七个一”项目建设,已建成乡村人才驿站和美丽圩镇客厅,升级改造圩镇公园、农贸市场,打造美丽圩镇新亮点,持续刷新圩镇颜值;完成国道、省道及圩镇主要道路约50公里绿化品质提升,美化流域沿线、道路沿线景观;完成河道清淤疏浚近50公里、河岸周边岸线优化改造约1.2公里,打造“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和谐景致,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
端芬镇抢抓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黄金期”,以“世界银信小镇 华侨乡愁之都”为发展目标,计划投资9亿元打造大湾区华侨旅游胜地,进一步释放土地价值、优化生态资源,以“文旅+农业”推进产业融合与升级,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大隆洞河正在申报创建国家幸福河湖,计划坚持“以水为基、以侨为桥”,着力打造源头“山水连片、水库点缀”的水源涵养区、中上游“水脉连廊、侨乡韵味”的文旅融合区以及中下游“水润沃土、生态养殖”的产业振兴区三大主题分区,重点推进上游溢流坝郊野溯溪游赏亲水点、梅家大院基地临河商业街区、华侨文化长廊、斗山镇时光画廊四大重要节点建设任务,推动流域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产业发展进一步紧密融合,带动一河两岸六镇多村共同富裕、多产业组团发展,为台山市的乡村旅游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南方+记者 梁洁
通讯员 冯维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