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破圈出海,让世界看到更多中山制造

作者 廖瀚;叶志文 2025-01-24 18:54

据海关统计,2024年,中山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840.6亿元,同比增长10.3%,规模创历史新高。

在全球经济下行周期中,中山制造“出海”之路走向了更高层次。产品出口与对外投资呈现“两头火热”的情景,从产品到企业,中山制造的全球化属性,日渐突出。

在东南亚,中山企业建厂设点,通过本土化运作在充分竞争中胜出;在欧洲、拉美,中山货在线上通过跨境电商通达千家万户,线下摆上了当地零售巨头货架;在中东、非洲,中山货在细分领域“霸榜”,出口市场规模占比进一步提升。

“出海”的强力进军,与产业集群的强化深度关联。这一年,中山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实现1691.5亿元,占全部出口比重达到了67.9%;而在5年前,这一比例还不足50%。深嵌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本土产业链外贸竞争力持续提升的同时,产业整合也在加速。

中山港货运码头。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中山港货运码头。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风能熄灭蜡烛,却能使火势更旺。”《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一书指出,对待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混沌,也要学会利用,而不是逃避。在当前经济周期中,在拥抱变化中寻找机遇,更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不管风从何来,答案始终会在风中浮现。燃烧的产业之火,永远渴望风的吹拂。

小镇狂欢:龙头出海,各显神通

中山火炬开发区,1984年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口岸的中山港,多年以后依然货运繁忙,2024年,中山各大货运港口全年进出口集装箱达62.35万标箱。以一个标箱约6米的长度计算,可以绕赤道超过93圈。

与40年前不同的是,在这些标箱里装着的产品,变了。

曾经代表广东造“出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中的存在感越来越弱,取而代之的是附加值更高的产品——机电产品在2024年出口的中山产品中已经占到接近八成。与之相对应,2024年中山加工贸易进出口下降了2.7%。“两头在外”成为历史,机电产品的占比提升反映了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与40年前相同的是,撑起中山外贸的力量,仍然藏在小镇之中。

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工人多班作业、货车在工厂门口排起长龙……在珠三角腹地,中山市南头镇的企业2024年日子过得格外充实。这个不足28平方公里的小镇,2024年预计全年空调产量超2000万台,冰箱产量超1500万台,电视机产量超1200万台。

2024年前三季度,南头镇工业用电量就增长了15.2%。有工人打趣:“以前是抡锤子抡冒烟,现在是数控机器用到发烫。”南头镇党委书记徐宁军表示,2024年南头镇出口总额预计突破500亿元大关。对于一个GDP百亿规模的小镇来说,这是一个惊人数字。

迎来火热一年的不仅是南头镇。与南头镇相邻的“中国小家电创新基地”东凤镇,前三季度GDP增速达8.2%。由于小家电的产品特性,跨境电商业务发展如火如荼。

小镇的狂欢背后,是整个粤港澳大湾区万亿级家电产业集群的出海热。据海关统计,2024年1—11月广东出口家用电器总值达3228.1亿元,同比增长14.9%。深嵌在万亿级产业链中,中山北部的家电小镇顺着风势而起。

南头镇的强势表现,还在于该镇拥有三家百亿级家电龙头。1月20日,TCL空调中山总部在南头镇庆功——这一年,TCL空调中山基地产值突破220亿元,同比增长39%。这也使得近三年来,TCL空调员工年年涨薪20%。

同样位于南头镇的奥马冰箱则是出口欧洲市场的霸主,蝉联中国冰箱出口冠军15年。2024年,奥马冰箱的冰箱出口量超过1220万台,约占中国冰箱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广东长虹则是最早进军东南亚的中国家电品牌之一,旗下子品牌在东南亚市场保持高速增长,多个市场销量增长超30%。

南头镇奥马冰箱车间。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南头镇奥马冰箱车间。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龙头企业打得火热,构成了南头镇产业的升腾景象。“预计南头镇全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增长8.5%;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经济增长超预期。”徐宁军说。

从更高的层面来说,这更是中山民营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反映——2024年,中山民营企业进出口额达1390亿元,同比增长15.6%。

从中山遍布各种的工厂车间里,一批批民营企业前赴后继地出海带来了宏观层面贸易结构的优化——2024年,中山一般贸易出口增长18.8%。这座制造业城市在全球贸易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海外扎根:建厂设点,进军供应链

产品出海,只是今天产业走向世界的一种方式。

30多年前,台湾人张聪渊把他的代工厂带到了中山火炬开发区,成为最早一批来到大陆投资的台商之一。

30多年后,已经挂着“中山首富”名头的张聪渊,把中山华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利集团”)的总部放在了中山市。但作为一家全球鞋业巨头,该公司的大部分产能已经转移到东南亚。

其中,越南工厂产量占总产量90%以上。根据华利集团公告,2024年上半年,该公司在越南和印尼的新建工厂陆续投产,未来3到5年还将在印尼及越南新建数个工厂。

相比过去,今天的“出海”,不是在抢占,而是布局。

同样在火炬开发区,中荣印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2024年迈出了布局海外市场的第一步。这家国内印刷包装行业的A股上市公司在越南平阳省新加坡工业园开设了首个海外工厂,将其作为抢占东南亚市场的立足点。

“再下南洋”的探险,是一段全新的旅程。2020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订,使发展潜力巨大的东南亚国家成为中国企业眼中的下一片福地。同年,东盟成为广东第一大贸易伙伴,广东作为中国走向东盟的重要枢纽,投资东盟热情日益高涨。

中山企业也是参与者。“广东研发+东盟生产+全球销售”的产业分工模式,成为一批颇具规模的中山制造企业的“新玩法”。

由于外贸起步较早,长期以来美国与欧洲都是中山出海的第一、第二大市场。2024年,中山开拓新市场取得重要突破:对东盟出口增速达23.2%,增速为各主要市场最快。

当“南下建厂”的豪言已成现实,企业又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了品牌打造和渠道推广上。在东盟最大的经济体印尼,广东长虹作为最早进军东南亚的中国家电品牌之一,已经成为家电头部品牌。

在长达20多年的深耕中,广东长虹采用的策略是,在印尼主要大城市建立分公司和完善的销售、售后服务体系。“从简到难,不急进,不冒进,根据地策略,打基础,攻山头。”长虹·美菱国际区副总经理黄和荣这样总结该企业的企业国际化哲学。

南头镇长虹。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南头镇长虹。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步步深入的本土化运作,在东南亚这个文化多元、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上,是长期扎根的必经之路,而产品本土化是一个巨大挑战。2019年起,长虹在海外搭建起了自己的电商营销团队,推动旗下CHiQ品牌家电在东南亚市场快速崛起,迅速扩容。

另一种本土化运作的方式,是进军供应链体系。“在东南亚,中国企业往往需要面临和国际大牌与本土品牌的双重竞争。”中国家庭卫生杀虫制品“国民品牌”榄菊集团海外销售部总监胡海平说。

胡海平介绍,从全球范围来看,在低纬度的平原地区,如西非、东南亚、南美洲等地,对优质的消杀产品有着旺盛的需求。目前,榄菊的蚊香产品在西非的一些国家中市场占有率接近100%,在便利店、超市的货架上随处可见。“在西非的一些国家,榄菊就是‘蚊香’的代名词。”胡海平说。

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相较于当地本土品牌,中山企业凭借成熟的供应链和技术应用水平,可以提供更好的产品设计、质量把控和功能。

在印尼最大的零售商——长友集团的货架上,来自中山企业的商品琳琅满目。过去两年,在中山市商务局的牵线搭桥下,长友集团到中山产业带实地探厂,合作频繁。在拉美市场,中山商务部门与墨西哥本土超市行业龙头李氏集团达成合作,搭建全方位的供采对接平台。

集群力量:中心化发展重塑品牌影响力

“货出去”与“人出去”背后,是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高水平开放。

一方面,2024年中山对新兴市场进出口实现大幅增长。

2024年,中山对中东、俄罗斯出口增长超15%,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东盟、金砖国家出口增长超20%,对拉丁美洲国家出口增长超30%。

在本土,跨境电商发展情势迅猛。中山的东区、古镇、沙溪成功打造电子商务集聚区,全市开设跨境电商店铺突破1万家。随着跨境电商优势资源与本土优质产业带精准链接,更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中山产品进入全球市场。

另一方面,中山本土产业链正向中心化方向发展。

在火炬开发区,一个个全新的企业总部项目拔地而起。1月21日,华利集团拍下2025年中山首宗商、住类用地,将打造华利集团总部项目。

“中国灯饰之都”古镇镇是亚洲最大的灯饰生产基地。近年来,古镇镇提出了照明灯饰产业升级的新思路:通过建设照明灯饰行业的产业中心、贸易中心、设计中心、信息中心、技术中心“五个中心”,打造全球一流的照明灯饰之都。

2024年,“世界灯都”走向全球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当年4月,香港国际春季灯饰展上,中山市组织了170余家企业参展,参展企业和展览面积为历届中山展团之最,共接待来自26个国家的690个有效客户,合计成交额2.6亿元,同比增长30%;10月,中山组织290余家企业参加香港秋灯展,展会期间中山企业接待来自32个国家的1035个有效客户,累计意向成交额超3亿元,同比增长20%。

在南头镇,不断拓张全球化版图的TCL家电集团收购了奥马冰箱母公司,整合了白色家电资源,将占据中山冰箱出口五分之一份额的奥马冰箱,作为进军全球白色家电市场的新筹码。区域产业链持续进入深度整合,在“补链”“扩链”“强链”中,集群制造的力量进一步显现。

2025年1月13日至17日,中山市商务局组织超50家中山企业前往阿联酋,参加中东迪拜国际照明及智能建筑展,并开展一系列经贸合作活动,开启2025年新一轮拓市场热潮。

自2023年以来,中山提出“拼船”“借船”“造船”三种出海思路,“拼船”实施“百展千企”拓市场计划,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从机票、展位等方面给予企业支持,联动各镇街、各商协会组团出海。自2023年计划实施以来,累计组织推动境外参展企业超5000家次,实现意向订单150亿元人民币。

南方+记者 廖瀚

通讯员 卢忆

编辑 卢子衡
校对 张芳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