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开发区科技馆内,“考古遇上科技”探寻之旅启程。上午,“黄埔考古研学”启动仪式与“考古遇上科技——广州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实践图片展”在该馆同步举行。下午,20组公益招募家庭走进长岭农业现代公园,在虚拟探方中亲身体验发掘全流程——广州首次以全真模拟方式向公众展示考古发掘的严谨与神秘。
同期发布的“黄埔考古研学”六大主题线路,勾勒出该区域千年文脉。这场科技与田野的深度对话,以科学方式助力公众理解文明探源,并折射新时代考古的创新实践。
作为广州首个科技考古主题展,“考古遇上科技”图片展以三大板块,展现“科技赋能”路径:“什么是考古”阐释学科本质,“现代科技手段如何揭示考古信息”介绍多种技术,“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应用到文物保护”聚焦修复手段;20余块展板精选近年重要发现。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张强禄在活动现场为公众作《考古何为?》专题讲座,向公众阐释了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并简要概述了中国考古学尤其是史前和先秦考古学在揭示“何以中国、何以岭南、何以广州”这一历史命题中的关键作用;着眼于长洲岛“隆平院士港”和科学城长岭现代农业公园,讲座介绍了中国稻作农业起源、发展、传播的历程及其对构成中华文明乃至东亚文明基因的重要意义;同时,契合“考古+科技”的展览主题,强调现代科技对考古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讲座特别指出,考古学是最“接地气”、与理工科交叉融合最为紧密的人文学科。
尤为重要的是,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田野考古研学以其独特的实践性、探索性、趣味性,能有效弥补传统“知识记忆”型教育的局限,打破“课堂圈养”的束缚,解决青少年成长中的诸多困惑,是激发其好奇心、想象力与探求欲的有效途径。
活动当天,“黄埔考古研学”教育品牌及六大主题研学路线正式发布,其中,海丝明珠路线寻迹南海神庙解码千年海丝密码,稽古探真路线深入黄埔考古遗址揭开尘封地下的历史记忆,古村遗韵路线漫步深井古村沉浸体验岭南传统聚落智慧,狮醒东方路线走近黄埔醒狮激活非遗技艺的蓬勃生命力,红旗漫卷路线追寻黄埔红色足迹感受革命岁月的热血激荡,沧海长风路线探访长洲岛纵览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六条研学线路全景覆盖黄埔区海丝遗存、考古发现、古村落风貌、非遗技艺、红色历史及近代中西交融的完整历史文脉。
南方+记者 刘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