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策 | 深圳如何“守位”外贸第一城?

作者 徐烜和 2025-07-02 06:31

2024年,在时隔十年后,深圳从上海手中抢回“外贸第一城”。然而,刚刚过了几个月,深圳恐再失去这一“桂冠”。

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深圳市累计进出口1.39万亿元;而上海进出口总额则是1.40 万亿元,已反超深圳。

细看数据,“掉队”的是出口:前四月深圳出口下降了7 %,而上海同期出口增长了13.8%。

这固然与美国调整对华加征关税息息相关。相比上海,深圳外贸依存度更高,2024年超120%。外贸依存度越高,深圳经济越受全球政经、地缘局势波动影响。

深圳若要守位“外贸第一城”,该如何找到“新增量”?

01

进口找增量,要加大力度“引进来”

首先要挖掘进口增量。

和上海相比,深圳进口总量明显落后一个身位。仅看今年前4月数据,深圳就落后了上海超2000亿元。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 经济学副研究员刘建党指出,上海定位为商品进口枢纽,并拥有进博会等国家级进口平台;同时上海外资比例高于深圳,外资企业需要从母国企业进口相关零部件。相比之下,深圳民营企业更多依赖珠三角等国内配套,同时深圳企业更擅长开拓国际市场。

多年来,深圳被定位为出口导向型高技术制造中心,更擅长“走出去”。若是要提升进口占比,深圳还需要加大力度“引进来”。

02

“外贸第一城”服务贸易却只排全国第三

其次更要拓展服务贸易市场。

深圳虽为“外贸第一城”,但贸易仍以低附加值的货物贸易为主。据统计,位于微笑曲线两端、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三,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近年来,深圳相继印发出台了《深圳市关于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建设方案〉的工作方案》、《深圳市关于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5年)》及配套实施细则等政策措施,力促服务贸易发展,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特别是近期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明确,要创新提升服务贸易,试点创新提升服务贸易、国际快递、跨境金融等多项业务,这也将为深圳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更大的政策支持。

03

“出口单极驱动”的转型之战

更要跳出数据本身,放眼世界竞争。开放的深圳若想去更大的舞台上和纽约、伦敦、新加坡等世界顶流城市掰一掰手腕,不能仅仅靠某项显性经济指标的长期领先。何以进一步跃升城市的对外开放水平和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才是接下来深圳发力的关键。

总而言之,深圳外贸的“守擂”之路,本质是从“出口单极驱动” 向“进出口协同、货物服务贸易并重”的转型之战。唯有以优势产业为锚、以制度创新为刃,深圳方能在全球贸易格局中重塑竞争新优势。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 经济学副研究员刘建党:

补齐服务贸易短板,深圳需“三轮驱动”

2024 年深圳成功登顶 “外贸第一城”,却在 2025 年前四月被上海反超进出口总额。除中美贸易摩擦等客观因素外,进口和服务贸易的短板凸显。

刘建党分析,深圳进口落后上海的深层原因,源于三重结构性差异:功能定位上,上海作为国家级进口枢纽,依托进博会等平台形成虹吸效应,而深圳以出口导向型高技术制造为核心;企业结构上,上海外资企业占比更高,外企的进口需求天然旺盛,深圳则以民营企业为主,更依赖国内配套体系;消费规模上,2024 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1.8 万亿元,而深圳 1 万亿元的体量难以支撑庞大的进口消费需求。

“深圳需借力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探索 ‘制造 + 进口’ 联动模式,同时培育本土消费市场,缩小与上海的规模差距。”刘建党说。

但刘建党表示,深圳外贸仍“手握”两大核心优势:华为、比亚迪等国际化高技术龙头企业构筑起产业护城河,其技术创新与全球市场开拓能力无可替代;“有为政府” 的服务体系持续释放制度红利,从政策供给到执行效率均具标杆意义。

补齐服务贸易短板,刘建党建议深圳需“三轮驱动”。在服务贸易领域,深圳可对标 DEPA 等国际高标准规则,在制度开放上争取先行先试;聚焦信息软件、金融服务等高端产业,深圳要大力培育高附加值服务出口集群;此外,深圳可以探索申建中医药、数字服务等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打造专业化平台载体。

南方+ 研究员 徐烜和

摄影:朱洪波



编辑 孙梦圆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