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在广东省档案馆,一份来自日本国立公文书馆的“波第8604部队”名册经由日本学者松野诚也捐赠首次完整出现在国内。据悉,该部队于上世纪30年代末期在广州组建,拿活人做细菌、病毒试验,屠杀大量粤港难民。同日,有专家告诉南都记者,“侵华日军华南细菌战上的空白非常多,这份史料是最为核心的一份。”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中国多次发动细菌战,除臭名昭著的731部队外,广州还存在一支“波第8604部队”。7月7日,在七七事变八十八周年到来之际,广东省档案馆举行“抗战档案史料捐赠仪式”,接收日本学者松野诚也捐赠的侵华日军华南细菌战“波第8604部队”名册的彩色扫描件。这是该部队名册首次在国内整册出现。
据悉,这份《波第8604部队留守名簿》编撰于1945年,是日军寄回东京留存备查的部队人员名册,收录了860名“波第8604部队”队员的姓名,超过战后成立的8604老兵战友会编纂的战友名簿所载人数,以及目前中国学者查找到的该部队人数。
该名册记录信息详尽,包括“波第8604部队”成员姓名、出生时间、原籍、编入部队时间、此前所属部队及编入该部队的时间、兵役种类、兵种、军衔、月工资、入伍时间、现任官阶授予时间、留守担当者(部队成员在日本的直系亲属)姓名及居住地等内容。该名册还记录了侵华日军其他细菌部队名册上没有的内容,比如一半以上人员在日本战败前后的去向,包括死亡原因、何时被中国战犯法庭逮捕等。
捐赠仪式上,华南理工大学退休教授、广东省参事室退休参事、研究侵华日军华南细菌战的资深专家谭元亨介绍说,“波第8604部队”上世纪30年代末期在广州组建,对外称为“华南防疫给水部”,除负责为日军执行防疫给水任务外,实际工作是进行细菌战研究,屠杀了大量粤港难民。其大本营在广州市百子路(今中山二路)原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图书馆大楼内,试验场则在南石头难民收容所。
另外,华南师范大学学者、华南抗战历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吴佩军以四个“最”来形容该名册——最权威的档案、最全的人员名单、最详细的人员信息档案、最核心的档案。其认为,这份档案是打开侵华日军“波第8604部队”和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大门的钥匙,“我们可以通过这份档案来了解‘波第8604部队’的人员构成、机构设置和编制规模等基本史实”。
吴佩军还告诉南都记者,“侵华日军华南细菌战上的空白非常多,这份史料是最为核心的一份。我们之前获取的史料,包括老兵或受害者在抗战后的口述或者回忆,都需要原始档案来与之进行互证。”其表示,松野诚也教授还将捐赠一系列重要档案,包括日本在华南地区各个兵站、医院的名簿,而兵站、医院和细菌战部队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人员往来。
采写:见习记者 陈宇溪 南都记者 张倩寒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