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见“澄”效①咖啡香里话变迁:深汕协作绘就莲华“百千万”实景

作者 郑淼鑫 2025-09-26 16:45
编者按:

今年是“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节点,在这场城乡蝶变的深刻实践中,澄海区聚焦锚定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墨,写下了独具特色的答卷。

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澄海频道将联合澄海区委宣传部、澄海区“百千万工程”指挥办推出“百千万·见‘澄’效”系列报道,记者将走进澄海各个重点项目一线,与各镇街、各职能部门对话,深挖“百千万工程”一线的新举措、新成效、新经验,进一步解读和展现落实“百千万工程”的澄海路径。敬请垂注。

傍晚,在汕头市澄海区莲华镇党群服务中心,空气里弥漫的咖啡香,与书卷气、孩童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居民们在此小憩闲谈,游客们翻阅着镇史图册,直播间里正热情推介着本地农产品……这个由深圳帮扶理念赋能、集多功能于一体的“镇域公共客厅”,已成为莲华镇美丽圩镇焕新最生动的注脚。

从一杯咖啡的温暖体验,到“家门口”入读优质幼儿园的民生便利,莲华镇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在深圳对口帮扶的倾力支持下,正书写着一段从“点上出彩”到“全域开花”的蝶变篇章。

蝶变的起点,源于对民生短板的精准补强。过去,公共服务设施不足是制约莲华发展的痛点。如今,沿着镇区公共服务主轴漫步,崭新的地标依次呈现。

镇区公共服务主轴,崭新的地标依次呈现。 南方+ 郑淼鑫 拍摄

镇区公共服务主轴,崭新的地标依次呈现。  南方+ 郑淼鑫 拍摄

在莲华镇党群服务中心隔壁,由深圳万科集团捐资1189万元建设的莲华镇中心幼儿园,已于2023年底建成交付,提供270个优质学位。“教育源于爱。”执行园长陈斯泽表示,这所高标准公办幼儿园不仅解决了“入园难”问题,更成为深汕携手造福乡梓的示范窗口。

不远处,完成标准化改造的镇卫生院新增了眼科手术室、放射科等功能单元,并与党群服务中心联动,构建起“医疗+公共服务”区域协同体系。

真正的“灵魂”在于运营。莲华镇党群服务中心建筑面积约914平方米,借鉴深圳模式,引入本土研学企业进行专业化运营。它不仅是办理政务的窗口,更是融合镇史展示、乡村学堂、农产品展销、电商直播、咖啡茶饮等功能的复合空间。

“没想到党群服务中心还能这么时尚、温馨,成了我们愿意常来的‘第二客厅’。”居民许女士的感慨,道出了公共服务从“有”到“优”、从“物理叠加”到“化学融合”的深刻变迁。

“我们不是单向的输入,不仅带来了资金项目,更关键的是注入深圳的理念、标准和资源网络。”深圳驻莲华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刘晓晶见证了这一过程。三年间,党群服务中心、中心幼儿园、卫生院标准化提升等工程相继落地,联乡路改造、古村落人居环境提升、美丽水乡项目同步推进,“一河两岸、一街一园”的水乡风貌逐步呈现。

“一河两岸、一街一园”的水乡风貌逐步呈现。 南方+ 郑淼鑫 拍摄

“一河两岸、一街一园”的水乡风貌逐步呈现。  南方+ 郑淼鑫 拍摄

近期,莲华镇在原有镇域风貌提升和美丽圩镇建设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央企助力优势,开展莲华镇关顶路环境提升工程,谋划莲华镇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和风貌提升项目、莲华镇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项目—东铁路及支线升级改造工程等项目,持续增强美丽圩镇“魅力”。

“先收拾好门面,再邀请客人来。”对于未来的方向,刘晓晶想法很多,他告诉记者目前正在谋划一些乡村徒步线路和研学线路,比如“慢慢行”“缘在下长宁”……

不止于“点上出彩”,莲华更注重“串珠成线”:下长宁村创新推行“党建+积分”治理模式,将村规民约量化入册,激发村民参与环境整治、文明建设的主动性;林畔村依托“驷马拖车”古建筑资源,引入乡贤力量发展民宿集群和粿品研学工坊,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关顶路风貌提升、东铁路改建等项目持续实施,圩镇的“颜值”与“品质”同步提升。

林畔村依托“驷马拖车”古建筑资源,引入乡贤力量发展民宿集群和粿品研学工坊。 通讯员供图

林畔村依托“驷马拖车”古建筑资源,引入乡贤力量发展民宿集群和粿品研学工坊。  通讯员供图

莲华之变,是深汕协作聚力打造高品质美丽圩镇的典范,亦是澄海区推动“百千万工程”见行见效的缩影。三年来,澄海区聚焦“百千万工程”目标任务,以玩具创意、狮头鹅等特色产业为牵引,推动城乡融合、风貌提升、改革攻坚,地区生产总值迈上600亿元大关,年均增速达4.8%,连续三年居全市首位。从“三带二园一核”发展格局的初步形成,到“跨境电商+产业带”试点落地,从“南鹅北养”突破用地瓶颈,到“积分制”激活乡村治理末梢——澄海正以一个个实打实的项目、一项项可复制的经验,书写着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篇章。

经验与启示莲华的蝶变“密钥”

一杯咖啡,品味的是圩镇生活的温度;一所幼儿园,托起的是百姓“稳稳的幸福”。莲华镇的实践,不仅是一场城乡风貌的焕新,更是一次关于“如何振兴乡村”的回答。

莲华之变,印证了“百千万工程”不是短期工程,而是长期战略。它需要牢牢站稳“坚持人民至上”这个核心立场,以公共服务提升凝聚人心。美丽圩镇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服务”,将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才能赢得群众真心支持和参与。

当地党委政府善于借力发力,将外部帮扶转化为内生动力。珍惜并用好对口帮扶资源,重在理念对接、机制创新,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

其次是强化系统思维,实现“点、线、面”协同发展。以圩镇为枢纽,辐射带动乡村,形成城乡融合、一二三产联动的发展态势。

澄海区层面则顺势而为,构建了“指挥部抓总、党政群统筹、社会参与、央企助力”的机制,将政策资源链接到最需要的一线环节,正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体现。

南方+记者 郑淼鑫

通讯员 澄宣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肖俏
校对 黄买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