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百年草龙遇上AI,东职院助力非遗“舞草龙”舞进年轻人朋友圈

东莞+  2025-09-26 06:31

在东莞横沥镇田饶步村,一项传承百年的非遗技艺——“舞草龙”,正借助科技与设计的翅膀,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青春活力。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科技特派员项目团队以“非遗+科技+时尚”为路径,推动这一传统民俗从乡村田野走向数字舞台,成为年轻人眼中“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新符号。

非遗传承有了新基地,村民成了文化传播者

项目依托田饶步村350平方米的“舞草龙”传承基地,打造了一个集教学、制作、展示与体验于一体的非遗空间。科技特派员团队与非遗传承人黄耀林、叶淑华等合作,不仅系统梳理了舞草龙的文化脉络,还利用影像技术全程记录制作流程,建立起完整的数字化档案,为这项技艺的保存与研究打下基础。

更值得一提的是,村民也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角。通过AI技术培训和短视频工作坊,当地村民学会了用手机拍摄、剪辑,甚至利用AI工具生成草龙形象作品。他们从被动的文化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传播者与创作者。

大学生变身“小小传承人”,亲手编织文化记忆

项目吸引了60余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深入田饶步村,参与“三下乡”实践活动。从选材、泡草、扎架,到缠草、贴鳞、装灯,同学们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完成每道工序,感受传统手工艺的匠心独运。一位学生感叹:“这不仅是一次技艺学习,更是一场文化认同的觉醒。”

AI+文创,让草龙“舞”进日常生活

项目团队利用AI技术对舞草龙的造型、动作进行数字化采集与再创作,生成动态海报、短视频等视觉内容,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广泛传播,让草龙“舞”出村头,“舞”进屏幕。

同时,团队还开发出T恤、便利贴、双色尺、环保袋、潮玩公仔等5大类30多款文创产品,将传统文化符号融入现代生活用品中。这些兼具美感与实用性的设计,让非遗真正“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

打造可复制的“东莞经验”,非遗振兴有了新样本

该项目不仅是技术赋能非遗的成功实践,更探索出一条“特派员+非遗+时尚”的乡村振兴新模式,为其他地区非遗项目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东莞方案”。项目负责人郭霄霄表示,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数字技术应用,拓展传播渠道,让“舞草龙”真正从乡村舞向世界。

来源:东莞+

编辑 李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