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晚,杭州网红地标湖滨银泰in77西子廊桥下方人头攒动,东莞民族乐团以匠心打造的原创国乐实验剧场《可园可源》惊艳亮相,其精彩选段在西子廊桥这个“梦幻剧场”深情奏响,独具岭南特色的旋律响彻现场,瞬间点燃全场气氛,让观众大饱耳福。
继全国巡演首站登陆苏州、收获如潮好评之后,《可园可源》这部由东莞市文化馆出品的新大众文艺力作,于杭州续写精彩。时代性、艺术性、思想性、创新性兼具的《可园可源》,以鲜明的新大众文艺特质,为杭州市民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反响热烈。
何以获赞?新大众文艺特质鲜明
当下,文艺界正掀起一股新大众文艺的新浪潮。在东莞这座常住人口平均年龄只有33岁的青春之城、活力之城,这片具有强大创新基因与创新潜力的文化沃土,新大众文艺正蓬勃发展。备受关注的素人写作之外,音乐、舞蹈、书画等领域,亦不乏新大众文艺创作成果。
国乐实验剧场《可园可源》就是一部新大众文艺特质鲜明的作品。就创作主体而言,《可园可源》“新”的特质突出,由东莞市文化馆组建的两支非职业团队——东莞民族乐团和东莞舞蹈团领衔,演员平均年龄30岁左右,来自各行各业,包括学校老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自由职业者、群文工作者、企业家等,这支“混搭”团队以多元身份凝聚合力,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共创”。
在《可园可源》中饰演东莞可园主人张敬修的王可逊,其实是一位斫琴师,是古琴音乐(岭南派)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次突破边界,在弹奏古琴之外,跨界挑战表演,过了一把“演员瘾”。
“东莞市文化馆通过打造《可园可源》,把社会上这么多热爱文化艺术的人聚集起来,共同完成一部作品,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角度来讲,体现了全民参与、全民共享,而且把大家的文化热情、文化创造活力都激发出来了。”著名文化学者戴珩认为,《可园可源》让大众参与到文化艺术的创作中,真正体现了群众性,也体现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业界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
何以圈粉?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
从东莞出发,再到苏州、杭州,观众对《可园可源》的评价,绕不开一个“新”字,纷纷表示享受到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这正是新大众文艺的另一个特质——文艺类型的“新”。“实验”二字,充分彰显《可园可源》这部作品的创新性与探索性,不同以往的文艺类型。
《可园可源》虽讲的是一个类似“伯乐与千里马”的传统故事:莞人张敬修戎马一生“三起三落”期间回乡修辟“可园”,邀岭南画派启蒙祖师居巢、居廉寓居其中,在传统水墨画基础上,创新以“撞水撞粉”写生技法,奠定岭南画派雏形。但采用的是现代表现形式,不仅融合音乐、舞蹈、书画等不同文艺类型,而且运用机械舞美、激光成像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合力带给观众沉浸式欣赏体验。
在苏州、杭州惊艳亮相的《可园可源》,以跨界融合的灵动笔触勾勒出岭南文化的瑰丽长卷,更以一种新的文艺类型展现新大众文艺在东莞蓬勃生长的无限潜能,让传统与现代的艺术碰撞绽放耀眼光芒。
“《可园可源》的舞台呈现带给观众独特的审美感受,作品更有一种文化共鸣的触动。”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党支部书记杨飞表示,可以清晰感受到作品里的“魂”——既有传统的根,又有现代的呼吸。
“这样一种全新的表演形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观众王女士看完《可园可源》果断被“圈粉”,称《可园可源》结合了3D投影以及现代声光电技术,并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做了一次非常好的尝试,“很愿意‘多刷’,也许会追着《可园可源》巡演去别的城市。”
何以繁荣?凝聚“2亿分之一”力量
群众文艺,天然具有“大众性”,所强调的“群众编、群众演、群众看”“群众当主角”,与新大众文艺所倡导的“人人都可以是文艺的生产者,而不是单纯的欣赏者”十分吻合。因而,推动新大众文艺繁荣发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文艺有着先天优势。
近些年,东莞群众文艺事业蓬勃发展、成果丰硕,正是因为积极汇聚“2亿分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有超过2亿人在东莞工作生活过)的力量,不断扩大群众文艺发展的“朋友圈”,让更多群众参与到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中。《可园可源》即如此,从主创到演员,凝聚着众多“2亿分之一”的汗水和智慧。由东莞市文化馆出品,本身就说明了这件作品的“群众性”。
《可园可源》作为新大众文艺力作的出现,可以说是东莞群众文艺厚积薄发的结果,让外界看到莞产新大众文艺作品,既有量又有质,可以文艺精品的形式代表东莞“走出去”,进行全国巡演。
新大众文艺以突破传统创作边界的姿态兴起,而东莞群文人骨子里的跨界魄力与创新基因,在《可园可源》中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这部带有实验性质的作品不仅是东莞群文跨界融合、创新实践的生动写照,更预示着东莞群文领域将迎来新大众文艺创作的井喷期,为打造新大众文艺的“东莞样本”注入强劲动能。
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表示,将以《可园可源》全国巡演为契机,让更多人看到新大众文艺在东莞的多元活力发展格局。未来,将持续优化文艺发展生态,完善文艺创作生产机制,为广大文艺爱好者搭建更高质量的展示平台,鼓励更多人勇敢追逐艺术梦想,携手绘就新大众文艺繁荣发展的崭新篇章。
南方+记者 章倩倩
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