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点赞珠海!高校联动区镇,助力“百千万工程”!

珠海特区教育 2025-05-14 19:37

近日,《人民日报》推出报道《珠海:高校联动区镇,助力“百千万工程”》,聚焦在珠高校助力“百千万工程”的创新实践。

下面和教育君一起来看看在珠高校如何书写助力珠海乡村振兴的优秀答卷吧!

以下为《人民日报》原文

珠海市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展高校联区镇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为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作为参与“百千万工程”的重要社会力量,在珠高校及结对高校在强化区、镇、村发展的人才、智力、科技支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真正做到让高校师生在更广阔空间施展才华、把论文写在珠海大地上。

截至目前,10所在珠高校与珠海14个镇建立了结对关系2025年3月,经省指挥部“双百行动”专班办公室批准,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分别与斗门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柔性结对开展“双百行动”合作共建。校地双方围绕产业发展、城乡规划建设、基层党建共建、人才培养、乡村振兴等领域,按照“镇村所需,高校所能”原则建立了紧密的合作机制。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促进了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还为珠海的镇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活力。

图为2024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绿美珠海青春志愿行动”

突出学科优势,赋能美丽乡村

圩镇,居乡村之首、立城市之侧,在城乡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广东省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宏大战略布局中,美丽圩镇建设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发挥城乡规划方面资源优势,通过设计景观节点、美化设施和文创产品展现万山特色文化,保障兼具文化底蕴和艺术高度的优秀规划设计作品落地实施,打造既有地域特色又符合时代审美的公共空间。在斗门镇石门坑村,“校地共建”携手打造主题IP。岭南师范学院以《哪吒2》动漫IP、斗门非遗文化、南宋赵氏历史等题材为牵引,打造“石衬秀壁·门绽新画”墙绘项目,助力乡村风貌提升。

图为“双百行动”岭南师范学院与斗门镇结对共建的“石衬秀壁·门绽新画”墙绘项目

珠海艺术职业学院组织师生在红旗镇三板村、沙脊村绘制450平方米水乡主题墙绘,创作《渔舟唱晚》《蔗林鹭影》等12幅作品,通过墙绘美化乡村环境,共吸引周边游客3.2万人次,成为知名打卡点。

突出办学优势,深度融入地方发展

“我们结合‘师大所长、地方所需’,重点围绕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美丽圩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等三方面开展工作。”在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守军看来,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也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2024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与珠海高新区签署合作协议,在珠海高新区打造北师大珠海实验学校(东岸校区、金凤校区、实验幼儿园,分别为初中部、小学部、幼儿园),实行贯穿式培养模式。2025年秋季,北师大珠海实验学校香山校区(即香山中学,高中部)将开始首批招生。至此,北师大与珠海高新区的合作已经覆盖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的全阶段基础教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生态链,为区域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图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唐家湾镇人民政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结对共建联席会

与教育一样,医疗也是群众极为关注的民生重点问题。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充分发挥自身医学教育与医疗资源优势,与区镇紧密合作,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普及健康知识、培养医疗人才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学校建立“村居健康副主任”机制,积极联合井岸镇各村居打造区域健康联动模式,选派21名斗门籍医务人员与井岸镇21个村进行对接,签订医疗服务合同。目前,已与井岸镇17个村签订了医疗服务协议。开展健康科普11场,受益群众600余人次;开展“健康义诊活动”15场,派出医务人员242人次,受益群众近2200人次;开展应急救护技能实操培训9场,受益群众400余人次。

在珠高校通过一系列举措,将办学优势转化为地方发展的强大动力,在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公共服务提升与社会进步的征程中,留下了坚实有力的足迹,实现了校地协同共进的良好局面。

突出科研优势,助推产业升级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聚焦现代农业、低空经济、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与斗门区科工信局签订《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框架协议》,开创性建立“技术验证—场景应用—产权交易”全链条转化机制。与珠海莲洲镇合作研发“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实现水稻种植全程数字化,带动农户增收20%。同时,联合地方龙头企业(华发、格力等)建设“产学研用”基地,如“海洋装备联合实验室”“乡村振兴创新中心”。此外,依托校区学科优势,组建乡村振兴、区域经济等领域专家团队,为地方规划、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校区设计学院团队为斗门区编制《乡村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助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布局。在助力产业升级方面,利用无人机技术参与白蕉镇海鲈养殖产业发展相关方案制定,推动白蕉镇无人机智能化养殖项目成功落地,养殖成本降低15%,年产量提升20%,获评“广东省数字农业十大标杆案例”。

图为珠海科技学院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

作为一所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应用型大学,珠海科技学院积极引导教师围绕“百千万工程”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持产业发展,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加强与共建区域的联系与合作,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基层人才,促进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升级,助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在南水镇,珠海科技学院充分发挥学校在材料化工方面的科研优势,助力当地产业升级。南水镇作为珠海市重要的化工材料产业聚集地,拥有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95家。2023年,学校与南水镇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同时成立材料/化工产学研联盟。珠海科技学院科研团队围绕南水镇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需求,持续联合企业开展科技攻关,与珠海固瑞泰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在“小分子合成”方向和珠海展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涂料胶黏剂”方向开展科研合作,申请多项发明专利。通过这一合作模式,学校的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南水镇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校地携手,双向奔赴。在珠高校正以扎实举措书写“百千万工程”的高分答卷,为珠海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未来,随着校地合作的不断深化,珠海高校将继续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打造出更多具有珠海特色的美丽乡村样板,按照“百千万工程”在2025年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总体要求,推动珠海市高校联区镇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