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堂别开生面的法治教育课在大朗镇水霖学校开讲。大朗镇普法办、司法分局联合东莞市第二市区人民检察院、镇关工委、镇教育管理中心等多部门,共同开展”法润荔乡·护苗成长”法治宣传进校园活动。东莞市第二市区人民检察院四级检察官李惠青以真实案例为教材,为该校六至九年级学生带来一堂兼具专业深度与教育温度的法治课。
案例直击心灵,算清人生三本账
课程紧扣青少年法治教育盲区,围绕犯罪的界限、犯罪的距离、以案说法、犯罪成本四大核心模块展开。李惠青检察官通过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条文与案例对照,厘清刑事责任年龄认定标准,明确区分犯罪行为、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法律边界。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犯罪遥不可及”认知偏差,现场展示的2024年未成年人犯罪统计数据引发强烈震撼,一组组同龄人的涉案数字让在场学生屏息凝神。
在最具冲击力的“以案说法”环节,李惠青精心选取盗窃、贩毒、强奸、交通肇事四类典型青少年犯罪案例,以沉浸式叙事还原案件细节。当听到同龄人因一时冲动背负终生犯罪记录、因侥幸心理导致家庭背负巨额赔偿时,不少学生面露凝重。在“犯罪成本”剖析中,检察官创新运用三维计算模型:在法律层面解析刑罚对自由的剥夺,以人生维度展现前科对升学就业的终身影响,经济角度列举赔偿金对普通家庭的沉重压力,让违法代价具象化为可感知的人生账目。
互动破冰误区,播撒法治火种
“帮同学保管赃物是否构成共犯?”“网络言语侮辱要承担什么责任?”在互动问答环节,学生们抛出的10余个问题折射出法治意识的觉醒。李惠青结合盗窃罪构成要件、强奸罪法律界定等专业问题,通过情景假设引导青少年建立行为预判机制。活动结束后,九年级学生小叶感慨:“原来法律红线就在身边,从前觉得'未成年'是护身符,现在明白更是责任牌。”
据大朗司法分局负责人介绍,本次活动覆盖学生1400余人,后续将通过法治副校长驻校机制持续开展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特色活动,在校园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为构建平安校园注入法治内核,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南方+记者 施美
通讯员 钟雨翘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