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揭阳古城再次迎来旅游热潮,累计接待游客37.21万人次,同比增长71.47%,街巷间游人如织的景象,展现出古城旅游热度的“火”。然而,若仅止步于流量狂欢,古城终将如昙花一现。唯有跨越“火”的表象,实现真正的“活”,才能让历史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近年来,揭阳市委、市政府将古城保育活化列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市、区两级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在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相继成立。今年4月份,中山路修缮工程的启动,更是让骑楼街区改造驶入“快车道”。但硬件的改善只是开端,如何让古城真正“活”起来,仍需深入探索。
当下,有些城市在古城保育活化过程中陷入误区,空有“火”的表象,却缺乏“活”的内核。过度商业化的古城,被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商店、网红餐饮店填满,原有的文化特色被稀释;将古建筑作为静态展览空间的古城,游客只能走马观花,无法深入体验文化魅力;忽视居民需求的古城开发导致原住民大量外迁,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底蕴,沦为没有灵魂的“空城”。
对此,笔者认为,揭阳要以“保护优先,活化利用”为关键,结合创新的思维模式,才能为古城保护和古建筑活化利用交上一份满意的“揭阳答卷”。
首先,“保护优先”强调了要将古城的历史文化遗产、传统风貌等的保护放在首位。
占地1.25平方公里的揭阳古城核心区不仅拥有揭阳学宫、城隍庙、进贤门等多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包括西马路、中山路、石鼓里、东门直街东段4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这座城市千年的记忆。如果在开发过程中急功近利,忽视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将面临消逝的风险。
为此,政府要以“修旧如旧”为原则,制定揭阳古城相关保护专项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要求和保护目标,对古城的整体格局、历史街巷、传统建筑等进行系统性保护,确保古城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得以传承和延续。例如,规划中对建筑高度、风格、色彩等方面作出严格规定,要求新建、改建建筑要与古城整体风貌相协调。
其次,立足本土特色的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是古城“活”起来的关键。
一方面,依托丰富的历史遗存,开展文化展示与体验活动。比如,可以在揭阳学宫定期举办国学讲座、传统礼仪展演,让儒家文化走出古籍,贴近大众;组织潮剧潮音、古琴音乐,聆听讲古(潮语故事会),感受潮汕传统文化的韵味。同时,狮舞、英歌舞、龙舞等精彩活动也可以在节假日期间轮番登场,让游客们在移步换景间感受古城的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
另一方面,培育多元业态。政府可结合节庆活动,积极推动“非遗+旅游”“文物+旅游”等活动,推介“旅游+美食”线路,引客入揭,将文化与旅游、消费深度融合。再有,以古城内的历史建筑为载体,打造“文化+民宿”业态,将闲置的古民居改造为具有潮汕特色的精品民宿,从建筑风格到内部装饰都融入潮式木雕、嵌瓷等元素,同时为入住游客提供文化体验服务,提升民宿的附加值。
此外,鼓励年轻人结合当下潮流,开设剧本杀体验馆、复古照相馆等新兴店铺,将现代娱乐形式与古城文化相融合。例如,以古城历史故事为背景设计沉浸式剧本杀游戏,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深入了解古城文化。同时,引导传统商家转型升级,如鼓励传统服装店引入汉服定制、潮式服装设计等业务,让传统业态焕发出新的生机。
最后,古城的 “活” 离不开居民的深度参与。
年轻一代是古城未来发展的希望,促进代际传承对于居民持续参与古城建设至关重要。支持返乡青年成立文化创意团队,如揭阳的“文化落脚”青年组,引导他们利用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挖掘古城文化内涵,开发文创产品、策划文化活动,带动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古城建设中来,为古城注入新的活力。
通过建立“居民议事会”制度,定期组织居民代表与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共同商讨古城发展规划、项目建设等重大事项,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和建议;成立“古城保护志愿者服务队”,鼓励居民参与古城日常巡查、环境卫生维护、文化讲解等志愿服务工作,让居民从古城改造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古城的保育活化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相信未来在政府、社会与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古城必将实现“火”到“活”的转变,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文字:吴妍萱
图片:陈憧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