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们
在网上购物、激情下单的时候
你有没有遇到过以下的情况❓
如果你在网上消费时...
1
想点一杯续命的咖啡/奶茶喝喝,结果发现同一家店,一次比一次贵!换台手机试试,价格竟便宜不少;
网友发现,使用不同的手机,看同店同款饮品,竟然是不同的价格。
网友发现,使用不同的手机,看同店同款饮品,竟然是不同的价格。
2
在相同平台、相同时间预订同一航班✈️,不同账号显示的机票价格相差近千元,会员价比普通用户还高;
3
预订酒店,新用户反而比老用户更优惠;
4
同一件商品在网上“货比三家”,结果越比越贵!
……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恭喜”你!
你被“大数据杀熟”了!
面对这种情况,不少消费者慨叹:
——真的是“唔熟唔食”
“懂我的人坑我最深”
大数据“杀熟”背后
其实是商家对“算法”的滥用
商家如何运用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杀熟”
形成的条件中
基于大数据的算法定价是重要手段
平台拥有海量的数据资源,它们能全面掌握交易信息,并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等技术对用户精准画像、分类推送,让用户不知不觉陷入消费陷阱。
以电商平台为例,用户在浏览商品时,平台能根据用户的历史浏览记录、购买行为等数据,分析出用户的消费偏好和价格敏感度,进而对不同用户展示不同价格。
社交平台上,用户关于大数据杀熟的讨论。
社交平台上,用户关于大数据杀熟的讨论。
大数据“杀熟”的花式“套路”
网上平台会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
识别用户身份
利用老用户的购买心理
提高价格进行欺骗
然后以低价留住新用户
“大数据杀熟”背后有哪些套路?
1
套路一:惯性支付
在网购时,一些平台会根据用户是否存在“价格敏感”而推荐不同产品,对用户浏览时间久的产品就推荐相似但性价比高的产品,反之亦然。
2
套路二:花样变现
部分开通VIP的用户以为自己能享受优惠待遇,但有些平台会诱导这些用户花更多钱充“高级VIP”,利用老用户的情怀,不断地增加用户“背叛成本”的筹码。
3
套路三:自动续费
有些App将取消自动续费的选项隐藏在难以察觉的位置,为用户操作设置障碍,“找不到”“不提醒”等“连环计”让用户防不胜防。
4
套路四:区别定价
有些平台会控制老用户的优惠券发放,很多商品老用户得不到优惠券,而新用户往往会享受更多的福利。
5
套路五:位置定价
有些平台会根据用户消费时所处的不同位置进行差别定价,对于消费能力较强的“富人区”用户,平台可能会直接推荐价格区间较高的商品或服务。
“大数据杀熟”
其实“杀”掉的是信任!
面对“大数据杀熟”
消费者该如何“反杀”?
“大数据杀熟”
是一种基于“用户画像”
地理位置信息、消费频率
购买历史等因素的价格策略
消费者要“反杀”
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
1
选择平台消费时,可以进行一定的市场口碑调查。对“大数据杀熟”的概念要有所警觉,一旦知道某平台存在“杀熟”现象,就应减少使用频次。
2
可通过不同账号登录,或者不同手机端、浏览器登录到某个平台搜索商品,“货比三家”。外卖打车这类生活服务,不要对某一个平台产生依赖,可以多平台同时使用,往往能拿到更多优惠券,多平台比价。
3
消费者要尽量保护个人信息数据,不让自己的隐私数据如地理位置、通讯录、相册等被平台获取。还可以定期清理使用软件时残留的缓存。
4
在购物时还可以提供一些干扰数据,比如穿插浏览其他商品,模糊平台对用户消费意图的判断,告诉平台“我没有那么迫切需求”。
5
可尝试官方渠道订购。酒店、机票、火车票,使用官网渠道(官网、小程序、公众号)购买往往更便宜。例如几大航空公司官网每周都会有机票打折日,12306的排队候补功能也比加速包靠谱得多。
6
另外,可以伪装成新客户或价格敏感人群,针对一些平台可以先卸载一段时间,再重新安装。
当发现遇到“杀熟”行为时
则果断拿起法律武器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遇“杀熟”,如何维权?
最近,有网友发现
某咖啡品牌针对不同消费者
给出了不同的商品价格
律师表示,假如是针对新老用户,在未变更商品原始标价的情况下给新用户发放优惠券,使新用户在最终支付更低价格的情况下消费在法律上可行,不属于大数据“杀熟”。“假如是非针对新用户,而是根据不同用户的消费习惯、消费次数实行价格差异、规则差异,我认为这是属于‘杀熟’情形。”
如果经营者价格调整是基于差异性标准或算法,消费者不重新下单不可能获知有更低的价格,其认为所享受的价格理应与其他任何消费者均一致,价格知情权是存在缺陷的;同时,相同的交易环境及交易条件下,不特定的消费者被经营者差异化定价,可能侵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律师表示,“杀熟”行为本质上是经营者滥用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消费者遭遇大数据“杀熟”时,可以与平台进行协商解决,收集对方进行数据杀熟的证据,如截图、电话录音等;也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或者消费者保护协会举报或反映。
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归根到底还是要做好对平台的监管
法律法规出台
遏制“大数据杀熟”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应当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结果公平、公正,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2024年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条例》禁止大数据杀熟,其中第九条第二款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同一商品或者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的价格或者收费标准。
2024年11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通知提出,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
大数据 “杀熟” 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也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
作为消费者
我们要了解大数据 “杀熟” 的
原理和常见套路
学会运用有效的 “反杀” 措施
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