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生态环境部点赞:练江何以变?

作者 杨立轩 2025-09-19 22:04
00:16

(视频 | 时长共16秒)

整治成效获生态环境部点赞

“我举一个例子,广东练江曾一度水体黑臭、污染严重。在督察推动下,广东省下决心整治这一突出的老大难问题,昔日的‘黑臭河’已经变成了今天的‘生态河’。”

9月1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于会文的这番话,让全国人民都记住了一条河——练江。

治污8年来,练江从“污染典型”到“治污典范”。

治污8年来,练江从“污染典型”到“治污典范”。

练江,被称为潮汕人民的“母亲河”。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內,当地人一说起练江,却是“谈河色变”。因潮汕地区纺织行业迅速发展,练江沿岸印染工厂林立,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无序排放,让流域内大大小小的河流污染严重,一度成为广东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

2017年4月,中央第四环保督察组指出,练江治理计划年年落空。2018年,广东打响了河流污染防治攻坚战,练江综合整治被提上日程。

8年来,从“污染典型”到“治污典范”,从水质稳定达标到生物多样恢复,从龙舟赛回归到被生态环境部点赞,练江何以变?

“黑臭河”逢雨必涝

今年80多岁的肖亮伟,家住汕头市潮阳区谷饶镇练江边的溪美村,他亲眼看着这条“母亲河”从清澈到黑臭的变化。

肖亮伟记得,练江最初的样子是可以游泳的,“那会的溪水很清,水底的石子、游动的小鱼小虾,都看得清清楚楚。”

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练江流域纺织行业的发展,一座座印染工厂在练江沿岸拔地而起。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无序排放,让河水变得又黑又浊,常年发出刺鼻的臭味。

更让沿岸居民无奈的是,由于水底淤泥增多,每到雨季必然内涝。“只要一有大雨,路上的积水就能泡到膝盖,严重影响居民出行。”肖亮伟说。

同样住在练江边的林廷丽,也有着同样的记忆。她记得,小时候上学要经过练江支流峡山大溪,每次经过都要捂住鼻子,有一次她的同学骑车不小心掉进河里,“上来后全身都是黑泥,味道很臭。”

练江不断恶化的水质,很快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但整治成效一直不如人意。2017年4月,中央第四环保督察组指出,练江治理计划年年落空。

多措并举精准治污

练江整治的转机,出现在2018年。

这一年,广东打响了河流污染防治攻坚战。在这一背景下,汕头建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的市练江流域综合整治小组,强力推进练江流域综合整治工作。汕头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带头包干练江流域内污染最严重的支流,带头驻点办公、巡河调研,深入治污一线督导工作。

汕头建立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巡查调研制度,四级人大代表和三级政协委员联动监督,深入一线走访群众、视察调研,积极建言献策,为治污发力。同时,制定《汕头市市级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全面规范固化、逐条明确市级48个相关部门(单位)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一月一通报”“一季度一会商”,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在练江整治过程中,汕头坚决“关、停、并、转”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把推动集中入园、集中生产、集中治污作为治理污染的根本之策,建设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推动流域内183家印染企业全部入园集中生产并转型升级,实现减污降碳和节约成本共赢。

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

2021年以来,汕头累计投入了超390亿元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和推进污染治理,先后建设总处理能力190万吨/日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网2.3万公里、水源涵养林超83万亩,垃圾焚烧发电、危废处置、污泥处置等设施全面扩容提质。

截至2024年底,练江流域汕头段新建管网226公里,进一步织密9729公里截污纳污“一张网”;2185处管网问题完成整改,推动截污减排效益逐步提升;干流和738条支流、83个水库的7500余个入河排污口均完成“查、测、溯”。

随着这场治污攻坚战持续深化,练江越来越接近它原有的样子。

如今,练江越来越接近它原有的样子。

如今,练江越来越接近它原有的样子。

数据显示,练江海门湾桥闸国考断面水质保持地表水Ⅳ类标准,水质指数较去年同期改善6.1个百分点,15条重要一级支流水质均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以上,流域内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其中,底栖动物种类翻了一倍,鱼类由极少增加至34种,消失多年的本地土著鱼种白条鱼(潮汕名:苦初鱼)再次出现。

今年3月,练江汕头段更首次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鼋。有专家认为,这可证明练江的水质有明显改善,并开始符合鼋的生存条件。

“环境好,心情自然也好了。”家住潮阳区和平镇下寨社区的村民马少勇,经常和家人到练江边晨练。看到家门口的环境越来越多,他感叹道,“生活环境和质量提升了,幸福感也增强了。”

两市协同立法保护

今年6月18日,练江保护迎来新的节点——《汕头市练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揭阳市练江流域协同保护规定》同步实施。这也是粤东地区首个跨区域河流协同保护的立法成果。

这“一条例一规定”的协同立法模式,聚焦推动解决两市在水环境跨区域保护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将练江十年治污蝶变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固化为法规制度,并为进一步改革留出制度空间,为推动练江流域水环境实现长治久清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除了联合揭阳协同立法,汕头还提出将阶段性治理举措和长远性治理机制相结合,将练江治理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将生态环境改善和群众综合素质提升相结合,持续推动练江整治提档升级,探索一条生态与经济并行的治污新路。

如今,练江已不仅是一条“生态河”,还是一条“生金河”。在潮南印染园区,印染企业入园后,产值从2017年的25亿元提高到2022年的121亿元。2022年,汕头市纺织服装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109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2.2%,成为汕头首个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

从“污染典型”变成了“治污典范”,从生态颜值到经济产值,练江被生态环境部点赞的背后,这场打了八年的治污攻坚战越走越深,越走越实。

南方+记者 杨立轩

视频来源:广东新闻联播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肖俏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