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南人大:创新“三共”机制,助推粤桂协作

广东人大发布 2025-09-06 11:16

在云浮市郁南县平台镇,省际人大代表联络站推动粤桂两地共建砂糖桔产业协作链,带动180户果农户均增收3.8万元;在通门镇冲枚村,桂花梨和百香果规模化种植年产值超9000万元,成为村民的“致富果”;曾经因跨省污染导致的鱼塘纠纷,经省际人大代表联络站协调化解,还建立起长效环保联动机制……在粤桂交界处的郁南县,这样跨区域协作、多方共赢的两地人大联动案例不断涌现。

位于西江中游南岸的云浮市郁南县,与广西梧州市龙圩区、岑溪市接壤。近年来,郁南县人大发挥人大职能与代表主体作用,通过“共绘合作蓝图、共促乡村振兴、共筑幸福边界”的“三共”机制,搭建联动平台、聚焦产业协作与民生需求,推动两地由地理相邻走向发展相融。

乡村振兴是粤桂交界地区发展的关键任务,产业协作则是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途径。郁南县以省际人大合作为纽带,通过技术共享、市场共建、模式共创,推动两地农业产业升级,打造了多个联建共赢项目。平台镇与广西龙圩区共建砂糖桔产业协作链,在人大代表关桥新的带动下,赐步村发展高密植无病毒砂糖桔1100多亩,成为广东“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种植村。2024年,该村合作社销售砂糖桔1500万余斤,产值达3800万元,果农户均增收3.8万元。通门镇人大依托省际协作机制,成功引进桂花梨与“钦蜜9号”百香果等优质品种,在位于两省交界的冲枚村率先推广种植,带动全镇种植户共同增收。目前,全镇桂花梨种植1200亩(冲枚村800亩),年产量约3150吨,产值1500万元;百香果种植1300亩,年产量约3200吨,产值7590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果”。

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才能让省际交界成为“和谐线”“幸福线”。2024年,通门、筋竹两镇人大促成“粤桂爱心亭”提档升级,推动通筋线公路及筋竹镇道路改造工程落地。两地人大还组织人大代表、老党员、乡村能人等成立调解队伍,通过“跨省恳谈会”“联合调解室”等调处,妥善化解3宗纠纷。

据了解,为推动“两广”交界地区合作发展,郁南县人大常委会先后与广西岑溪市、龙圩区人大签订区域合作交流协议,涵盖人大联动、产业合作、文化联谊、生态联治等八大领域。同时,在平台镇、通门镇(冲枚村)分别设立省际人大代表联络站,两地人大开展联合履职,共同收集民意、调研视察,协调解决群众关切问题。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已累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7件,成功化解18项民生难题。

南方+见习记者 吴静涵 记者 姚瑶

通讯员 李洪标 宋德志

编辑 陈倚
校对 钟惠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