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蚊村居,里水出击!

作者 陈雪婷 2025-09-02 20:06

“蚊虫明显少了,房前屋后更整洁,住着也更舒心了。”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正成为里水人最近的共同话题。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守护一座城。白岗社区5天清理出5.1万平方米闲置地,荒地焕新颜;北沙村推广种植艾草、薄荷,打造会“驱蚊”的绿化带;宏岗村、甘蕉社区和河村社区大力清理闲置地块,未来这里将有便民停车场、驱蚊科普园和小公园……“人人都是健康第一责任人”“自己的家园自己守护”不是口号,而是大家拿起工具清垃圾、清积水、清黑点,共护家园的生动实践。

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基础,里水正将防蚊灭蚊融入日常,推动村(社区)主动作为、全民自觉参与。近期,里水发布了《里水镇“无蚊村居”建设标准工作指引》,这并非硬性约束,而是树立清晰标杆,鼓励村(社区)因地制宜、各展所长,真正让“无蚊村居”落地生根、长久惠民。

全民参与

清洁家园也激活闲置资源

“我做了几十年‘赤脚医生’,以前治病,现在‘治蚊’。”里水镇新联社区的赤脚医生黄素燕,退休后仍坚持走家串户,向邻里宣传防蚊知识。“能做一点是一点,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作为一名有55年党龄的老党员,她默默为建设无蚊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在里水,像她这样的热心人还有很多。他们用行动感染着邻里,用热情带动着社区,越来越多人从“看着干”转为“动手干”,自觉加入守护家园的行列。自防蚊灭蚊号角吹响,全镇40个村(社区)的党员干部、网格员、志愿者和群众凝聚成强大合力,不仅投身于爱国卫生运动,更逐步建立起常态化巡查、网格化管理、快速响应处置的长效工作机制。截至9月2日,里水累计清除蚊媒孳生地超7.7万处,清理面积约1720万平方米,入户超26万户。

大家齐动手,不仅清出了干净家园,还激活了一批“沉睡”资源。闲置地、老旧屋,变成了充电站、停车场、小公园,“无闲旺地”真正旺了起来。

比如,河村社区党委凝聚6个经济社合力,全面启动闲置地块“唤醒”工程。目前,辖区内超2万平方米的沉睡土地正加速蝶变,将化身为惠及居民的小公园、停车场等崭新空间。

同样,艺术河畔旁的原化工厂地块也经平整,将改建为智能停车场。这些变化,正是里水“无闲旺地”行动惠及民生的生动体现。

截至9月2日,里水全镇共收到35个村(社区)提交的366宗地块申请,其中218宗通过审核,面积超1000平方米的地块达56宗。目前已有165宗地块具备硬底化条件,计划用于“四小园”、生态停车场、农村道路等建设,已完成整治54宗,总面积近2.5万平方米。这些实实在在的改变,显著提升了城市功能品质和居民的幸福感。

机制为要

实现从“一时净”到“长期美”

清理一次容易,难的是持续维护。里水坚信“急治不如建机制”,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中特别注重制度保障。

此前,《里水镇村(社区)落实人居环境长效机制工作方案》就已明确,由片区联合党委统筹协调、村社党组织落实,并要求各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每年预留专项运维资金,保障防控物资与设施维护,避免“一阵风”治理。

《里水镇“无蚊村居”建设标准工作指引》与人居环境长效机制无缝衔接,从蚊媒防控标准化、操作化入手,对各类场所——如天台、自建房、公共场馆、背街冷巷等一一提出清晰管理建议,并在志愿队伍组建、防蚊灭蚊举措等方面提出详细指引,让村居“有章可循”,村民“有据可依”。

该指引提供了一套科学、可操作的标杆体系,同时鼓励各村(社区)结合实际,将指引内容融入现有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机制,“一村一策”制定实施方案,让指引落地生根、长出特色,真正实现“无蚊生活”全民共建、全民共享、全民受益。

例如,为系统梳理并规范村内闲置公用地使用,逢涌村通过明确“僵尸车”判定标准,解决以往“僵尸车”和侵占公用空间等管理难题。

志愿力量也成为长效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自2009年起,大石社区培育多元志愿者队伍,包括党员、巾帼、青年等多支服务队,广泛参与基层治理。如今,大石志愿服务愈发丰富多元,“河小青”专项活动、读书会、义教夏令营、篮球赛等广受欢迎。大石社区党委书记易柏荣表示,接下来将把志愿服务更深融入人居环境与“无蚊村居”建设,形成持久力量。

其他村居(社区)也各具特色:北沙村推行“善美北沙·我的家”慈善积分制,鼓励户籍家庭及新市民参与整洁环境、睦邻公益等活动赚取积分、兑换奖励;位于临广片区的洲村社区,则重点整治出租屋、商铺空调积水等卫生黑点。“真的很难,但也要做,我们已迈出第一步。”洲村社区党委书记邓锐田说。

建设无蚊村居要树立一个持续进步的目标,引导大家共同参与、常态维护,这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每个人的“责任田”,里水希望以“无蚊村居”建设为抓手,推动人居环境长效机制真正落地、持久见效。

采写:南方+记者 陈雪婷

通讯员 里宣

里宣供图

编辑 杨晖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