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口岸“升级”进行时:规划前海口岸,河套设科研专用口岸

作者 崔璨 2025-09-01 16:46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年以来,深圳口岸与特区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全力打通对外开放的枢纽要道。近日,市口岸办党组成员、副主任陈强做客《民心桥》节目,就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打造高效通关和开放新高地这一主题,与听众进行了深入交流。

据介绍,今年以来深圳口岸跨境客流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截至8月25日,深圳陆路口岸出入境旅客近1.6亿人次,同比增长超过15%。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融合,深港双城联动效应明显,越来越多的港籍旅客北上消费,通关占比近七成。同时,香港举办的各类文娱活动也吸引了大量深圳市民跨境“追星”。

为应对持续增长的出入境客流,深港两地口岸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提前部署,弹性调配人手,加开查验通道,做好秩序维护,及时疏导人流车流。两地多部门协同启动“夜间经济护航计划”,建立大型活动跨境服务标准,实现了“提前2小时预警、30分钟响应、15分钟处置”。

针对市民关心的口岸通关时间问题,陈强表示:“深港两地口岸单位高度关注旅客的通关需求,在部分节假日已延长了一部分口岸的通关时间。接下来,我们将充分评估通关需求,如果有必要,将按程序向国家申报,批复后会及时发布公告,让大家在节假日出行更加顺畅。”

目前,深圳正加快推进多个重点口岸的重建与改造工作。新皇岗口岸联检大楼正在紧张施工中,未来将实施"一地两检"模式,与地铁7号线相接,并引入地铁20号线、穗莞深城际线、广深中轴城际线及港铁北环支线,打造更加便捷的通关体验。

在东部片区,沙头角口岸已启动拆除重建工程。改造后的新口岸将不再承担货检功能,专注于旅检服务,旅客通关能力将从现在的每天1500人次大幅提升至每天4万人次,增长达26倍。

与此同时,西部片区也在积极规划与港深西部铁路配套的前海铁路口岸。据市口岸办规划建设处处长贺里尧介绍:“从香港的洪水桥到深圳的前海湾枢纽,规划有一条新的城际铁路线,预计采用公交化运营模式。同时我们也启动了前海口岸的规划和建设工作,计划在前海湾枢纽设置地下查验空间。”未来铁路建成通车后,无论是深圳湾口岸跨境购物,还是前海枢纽商务通勤,都将迎来“15分钟生活圈”的全新体验。

除了硬件设施的升级改造,深圳口岸还在智慧化建设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今年2月,市口岸办开发上线的“i口岸”微信小程序,为市民提供实时通关状况查询、实时汇率查询、停车预约等107项服务。截至今年8月,该小程序用户已近60万人。

陈强介绍说:“小程序内会显示各口岸的实时畅通指标,可以直观看到当前各陆路口岸是畅通、正常还是缓行。同时还提供不同通关情况下深港两侧通关的预估时间,配合各口岸现场的视频画面直播,让市民在家就能了解口岸现场的通关情况。”

此外,由市口岸办开发的口岸综合服务网预计将于近期上线。该平台将整合海关、海事、商务等多部门的政策资讯、政务服务及通关相关事项,设置"企业通关"、"个人通关"、"政务服务"等7个版块,目前已接入企业通关服务事项461个。

在便利国际旅客方面,深圳口岸也推出多项创新举措。全市共设立了6个离境退税点,数量位居全国首位且类型最全,离境退税商店突破1500家。今年7月,蛇口邮轮母港在全国首创启用旅客国际中转区,增设往返港澳的跨境直升机出入境功能,成为全国第一个海空复合型口岸枢纽。

据统计,今年1-7月,通过深圳市出入境的外国人达到388.92万人次,比去年上升38.16%。8月23日,深圳口岸单日出入境旅客量达101.08万人次,是今年第八次突破百万人次大关。其中出入境外国人数同比增长48%,免签入境外国人人数同比增长超过151%,主要来自东南亚、日韩和西欧地区。

展望未来,深圳口岸将继续紧扣发展建设需求,推进查验模式、管理机制等领域创新,大力建设智慧口岸,深化"AI+口岸"应用创新,推广"免出示证件"等无感通关模式,全面提升通关效率和监管效能,为深港两地居民和往来旅客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通关服务。

南方+记者 崔璨

编辑 张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