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岁序里,七夕因乞巧祈愿的浪漫底色,成为承载国人美好向往的重要节令。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七夕晚会(以下简称“总台七夕晚会”)以“如愿今夕”为题,于8月29日登陆CCTV-1、CCTV-3、CCTV-15及央视频。
晚会以“匠心永传”“薪火续章”“青春凌云”“鹊桥有情”“山河安康”五大维度展开。而浙江台州天台,作为晚会主要串联场景、核心录制地,将山水灵韵与人文底蕴融入晚会每处细节,成为这场文化盛宴的“诗意主场”。
据统计,节目预热及播出期间,全网各平台热榜总数达116个,全网视频播放量超4.8亿(含直播数据),全平台话题总阅读量累计破26.7亿。
天台为幕
空间升维里的“城景情”圆满
据了解,今年是总台七夕晚会走出演播室的第九年,天台凭借独特的自然与人文魅力,成为今年晚会“空间革新”的核心。作为晚会主要串联场景的天台赭溪老街,是这场文化演绎的“天然舞台”。主创团队采风时便直言:“被老街的古朴、溪水的灵动与两岸生活气息打动,这里天生适合承载七夕的浪漫。”
在赭溪老街,晚会打破传统中心舞台局限,以“带状临河场景”构建沉浸式体验,让天台的景致与节目深度交融。
歌曲《鹊桥汇》中,高低错落的老街空间成为“诗画载体”:前奏响起时,浙江省话剧院演员刘建福扮演的“李白”现身赭溪老街司马阁吟诵“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既呼应天台“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的身份,又为节目注入文化厚重感;镜头随“李白”目光转向拱桥,众人齐诵七夕诗词,随后黄子弘凡、欧阳娜娜在水面舞台分区互动,老街的层次空间让“全民共庆七夕”的场景更显生动,仿佛千年诗韵与当代浪漫在此刻相拥。
作为天台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赭溪老街本就承载着当地民俗记忆,晚会则让“城、景、情”进一步融合。
天台籍越剧演员王肖龙参与的戏曲融合秀《共此夕》以唐诗宋词为主线,用流行音乐串联昆曲《长生殿》、越剧《梁祝》、京剧《白蛇传》,而老街的古建群落成为“时空背景板”,让跨时空的爱情故事更具代入感。正如晚会导演所说:“沿河舞台的设计,是‘到人民中去’的体现,我们让天台老街的古朴与现代艺术结合,既显传统文化魅力,也让‘如愿今夕’的感受更真切。”
文化为魂
叙事革新中的天台“巧”与“愿”
总台七夕晚会以“龙梭寻巧”的神话叙事,唤醒七夕“敬天工、惜人事”的文化本源,而天台的人文基因,恰好为这一叙事提供了“现实落点”——从“浙东唐诗之路”的诗韵传承,到非遗技艺的薪火相传,再到天台和合文化的生生不息,与晚会主题深度契合。
晚会中,“乞巧团”带领观众探寻“巧”的当代内涵,与天台的非遗传承理念与之呼应:天台山云雾茶制作技艺、天台糕花、天台漆艺、剪窗花技艺、银刻技艺、绒花缠花技艺等,是“匠心永传”的生动例证,晚会通过“龙梭寻巧”的线索,将各“巧艺”串联,实则是对中华非遗文化“薪火长明”的致敬,彰显了地方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与创新。
站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节点,晚会将对家国和平的愿景融入,融媒体短片《隔空合影——爱在战位旁》展现的军旅夫妻深情,与天台“和合文化”中“小家和合、大家安康”的理念相通,让晚会的“愿”既有个人温度,也有地方文化的深度。
前沿技术的运用,更让天台的“浪漫”突破时空限制。开篇AI短片《龙梭寻巧记》以数字技术活化神话,而当晚会临近尾声,天台夜空升起无人机矩阵,化作璀璨银河与赭溪老街的灯火交相辉映。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评:“总台七夕晚会以节目为笔,串联起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代、个人与家国,既彰显了国家媒体的文化担当,也让七夕成为展现民族文化的创新样本,让七夕文化的当代表达更具在地性与丰富性,始终与人民同频,让千年文化脉络焕发更持久的活力。”
南方+记者 刘长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