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这样一种水果吗?
它胖乎乎的外形
既像香蕉又像紫薯,
熟透后还会“啪”的一声自己裂开,
露出里面洁白的果肉,
入口是香甜软滑的口感,
就像在吃果冻一样,
它就是今天要介绍的
——八月瓜。
成熟后会“自爆”的八月瓜
作为水果售卖的八月瓜,主要指木通科藤本植物三叶木通的果实,又叫八月炸、木通子、腊瓜、牛腰子果、野香蕉等。
八月瓜在我国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常生长于荒野山坡、溪边、山谷疏林,尤其贵州的大部分地区如黔南、遵义、铜仁、黔东南等地有很多,湖北、四川、云南、江西也有。
八月瓜的外形十分独特,果实呈长椭圆形,未成熟时果皮是青涩的绿色,成熟后会变成紫红色或是淡紫色,远远看去既像香蕉,又有点类似紫色的茄子,等到完全熟透,果肉会从白色转为半透明状,口感也变得软糯爽滑。
民间也流传着“八月瓜,九月炸,十月摘来哄娃娃”的俗语。之所以叫“八月瓜”,是因为通常在农历八月到九月成熟,而“九月炸”则源于一个有趣的特性——成熟后果皮会沿腹缝线自动裂开,露出乳白色果肉,像在直白宣告“我熟啦,快来吃”。
爽滑香甜,营养丰富
八月瓜算是近几年走进大众视野的“第三代水果”(指那些原本生长在荒山林区、处于野生状态,或是新开发的优特山果),相较于这类水果中的沙棘、刺梨等吃进嘴让人脸皱成一团的酸、涩,八月瓜的好吃程度让人惊艳。
它成熟后的果肉相当甜美,比成熟的香蕉肉更甜且水分更多,而且有一种爽滑似冻的口感,吃过的网友们评价它的味道“像蜂蜜那么甜”“像炼乳”“像冰淇淋”“像果冻”等等。
既然这么甜,含糖量高吗?确实不低。
八月瓜的总碳水化合物含量在6%至23%左右,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含量5.79%至13.64% [1—7]。总酸含量仅0.10%,和香蕉相近;若计算糖酸比,更是高达157.8,远高于许多常见水果,这也是它口感偏甜的关键原因[7]。
除了糖分,八月瓜的膳食纤维也很突出,新鲜果实的粗纤维含量为3.91%,在水果中属于较高水平。
矿物质方面,八月瓜同样表现亮眼:果肉的钾含量为199毫克/100克至274毫克/100克,在水果中处于上游水平;钙含量为22.3毫克/100克至75.5毫克/100克、镁含量为20.8毫克/100克至50.3毫克/100克,均属于水果中的丰富梯队,此外还含有铜、锰等微量元素,能为身体补充多种矿物质。
维生素C方面,鲜八月瓜果肉的含量在6.32毫克/100克至16.28毫克/100克之间,虽然不如柑橘类水果丰富,但与桃子、梨等水果相当。
值得一提的是,八月瓜的籽、果皮和果肉中还含有多糖、多酚、黄酮、三萜及皂苷等活性物质,且籽和皮中的含量比果肉更高,营养价值不容小觑。
吐籽是件麻烦事儿
尽管果肉味道好评,但八月瓜的籽确实令人头疼。每个单果含近百颗籽,籽的比例占比高达70%,有人调侃“吃瓜半小时,吐籽一小时”。
如果在吃的时候把籽咬破了,那甜蜜的口感立马就掺杂了苦涩。
一个比较省事的做法就是吃的时候把籽整个吞下去,这是可以的,而且这些籽在肠胃中也会推动蠕动、促进排便,一般会被整个原封不动地排出。不过这样吃也要谨防噎住,像年龄小的孩子,或者老人,吞咽功能差的人,不要这样吃。
如果既不想吞籽,也不想吐籽,其实有一个纯享果肉好办法——过滤取果泥。
成熟的八月瓜果肉水分足、质地软,只要拿一个滤网放在碗上,用勺子把果肉挖到滤网上,稍微用力按压、搅拌几下,就能把果肉变成均匀细腻的果泥,籽会被留在滤网上,一点不费事。
由于八月瓜的籽很大,大家可以用孔大一些的过滤网,更方便。
八月瓜的创意吃法
去籽后的八月瓜纯果肉泥,可以做不同的美食:
涂面包
八月瓜的纯果肉泥还可以当炼乳一样,用来涂面包吃或者做甜点。
做布丁
准备一些吉利丁片,用冷水浸泡十几分钟至泡软。同时,把八月瓜果汁倒入锅中开小火稍微加热,无需煮沸,温热即可,目的是利用热度让吉利丁融化。
把泡软的吉利丁捞出来,挤干水分,放入温热的果汁,搅拌让它溶解。然后放入冰箱冷藏3小时以上,拿出来就会凝固了,外形真的很像牛奶布丁。
混合果汁
本身很甜且带奶味的八月瓜,搭配酸一点的水果一起做果汁喝,口味更丰富,试试搭配百香果,来一杯酸酸甜甜的果汁。
除了果肉,在云南,八月瓜的瓜皮也可以用来烹饪美味。
八月瓜皮炒火腿
将老火腿切成薄片,放入锅中煸炒至金黄酥脆,再加入焯好水的八月瓜皮,翻炒均匀即可出锅。
八月瓜盅鸡蛋羹
新鲜八月瓜取出果肉,留下瓜壳作为炖煮的容器。将鸡蛋打散放入食用盐、草果粉搅拌均匀后放入瓜壳内,置于锅中慢炖,待鸡蛋羹起锅后撒入葱花淋上食用油增香。
你吃过八月瓜吗?
它在你们那叫什么名字?
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