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咳嗽、爬楼喘气……专家提醒:呼吸不畅警惕慢阻肺|世界慢阻肺日

作者 严慧芳 2025-11-19 15:14

早晨起床总要咳一阵,爬几级楼梯便要歇一歇,走快几步就觉得喘不上气……这些“小问题”背后,可能是近一亿中国成年人正面临的呼吸健康威胁。

2025年11月19日是第24个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主题为“呼吸不畅,当心慢阻肺病”。慢阻肺病全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慢阻肺病是全球第四大死因。而在中国,它已成为仅次于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的第三大单病种死因。

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13.7%患有慢阻肺病,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更超过27%,全国患者数量已接近1亿,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

隐匿的早期症状与高漏诊率

“慢阻肺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中国医师协会呼吸病学分会会长、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荣昌教授在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患者到气喘、走不动路了才意识到自己生病,但事实上,慢阻肺病是渐进发展的,不可能突然发生。”

慢阻肺病的早期信号,如晨间咳嗽、咳痰、活动后气短、体能下降等,极易被误认为是正常衰老或吸烟者的常态。陈荣昌教授指出,慢阻肺病早期症状隐匿,导致70%-90% 的患者未被诊断,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他强烈建议:“35岁以上的人,只要有呼吸道症状、吸烟史或污染环境暴露史,都应积极进行慢阻肺病筛查。”

警惕急性加重:“死亡螺旋”的启动器

比日常不适更危险的是“慢阻肺病急性加重”。据统计,约65%的患者经历过急性加重,这并非普通的病情波动,而是导致疾病快速进展和肺功能急剧下降的关键事件。

“只要每年有一次急性加重,患者未来就更容易再次急性加重,肺功能下降的速度也会比一般人快。”陈荣昌教授强调。

研究显示,每次中度急性加重后,患者需要较长时间恢复,部分患者的肺功能甚至8周后仍无法恢复至加重前水平。中重度患者在急性加重后,5年内病死率高达50%。反复的急性加重与疾病进展、肺功能下降形成恶性循环,被称为慢阻肺病的 “死亡螺旋”。

精准科学分型与靶向治疗突破

为什么有些患者更容易急性加重?陈荣昌教授解释,这与慢阻肺病的炎症分型密切相关。

研究数据显示,约10%-40%的慢阻肺病患者属于2型炎症类型。与其它类型相比,这类患者的肺功能损害更重,急性加重更频繁,死亡风险更高。他们还常常合并患有哮喘、特应性皮炎等其他2型炎症相关疾病,进一步加重了负担。

陈荣昌教授指出:“慢阻肺病具有高度异质性,科学分型是精准治疗的基础。”目前,临床可通过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清总IgE水平测定、痰液的细胞分类检查等手段进行识别。

过去30年,针对慢阻肺病靶向治疗的研究屡屡失败,而今针对伴2型炎症慢阻肺病的对因治疗取得重要突破。新型的生物靶向治疗让符合分型的患者在吸入糖皮质激素(ICS)+ 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 长效抗胆碱能药物(LAMA)三联疗法之上有了额外的获益,包括症状改善、肺功能改善、发作频率降低。“识别出适合的患者,靶点对得上,获益就很明显。”

研究显示,靶向生物制剂通过抑制2型炎症关键和核心细胞因子(如白介素4、白介素13、白介素5等)的信号通路,能够帮助伴有2型炎症的慢阻肺病患者实现更有效控制疾病、降低急性加重,改善肺功能,改善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

终身管理:将“护肺”变为日常

陈荣昌教授最后强调,慢阻肺病是可防可控的。除了医学干预,患者亟需建立终身管理的观念。

他指出,许多患者症状稍有好转便自行停药,导致“三个月后仅30%的人继续用药”。他倡导,管理慢阻肺病应像管理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将长期规范用药视为“肺部保健”。

此外,戒烟是所有治疗的基础,也是最具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按要求接种肺炎疫苗,也能有效预防感染引发的急性加重。

“规避危险因素、及时发现、及早干预、个体化针对性地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慢阻肺病的发生和进展。”陈荣昌教授总结道。

南方+记者 严慧芳

编辑 欧旭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