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佛山大学近4500名师生组建成214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奔赴广东省21个地市以及四川、贵州等9个省份,结合专业所学开展科技助农、乡村道路检测与养护、家禽健康养殖、美丽乡村建设、医疗卫生服务、文化旅游发展等实践活动。
这些青年学子带着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在广袤乡村书写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让我们走近其中19支特色团队,感受他们用青春智慧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为他们点赞吧!
让我们走近其中19支特色团队,为他们点赞吧!(可多选) “复苏之风”实践团 “乡路通达”突击队 “净乡”服务队 碳净先锋实践团 瑞昇归雁实践团 芯橘智联实践团 “青穗光耘”实践团 归潮实践团 天堂绘梦实践团 “莓丽乡村”实践团 薪火实践团 衡理青舟实践团 青衿致远实践团 乡约未来实践团 稻香实践团 燃梦调研实践团 “镉卫士”实践团 畜禽健康卫士实践团 红风古鸢实践团 提交
1.“复苏之风”实践团(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复苏之风”实践团将自主研发的“智能土壤墒情监测与精准灌溉控制系统”落地揭阳普宁市洪阳镇鹏兴花木场。该系统融合了高精度土壤湿度传感与自动控制逻辑,针对花木场混种导致的不同品种需水量差异问题,实现了实时监测与精准灌溉的闭环控制。实践数据显示,该系统能有效解决传统灌溉水资源浪费、人力消耗大、灌溉不均、土壤退化、浇水过多导致肥料流失等痛点问题,使灌溉用水量减少30%以上,花木存活率提升15%~20%,提高肥料利用率,获得农户高度认可。团队还收集到农户关于增加传感节点密度、构建精细墒情图等优化建议,为技术迭代升级提供了方向。
“复苏之风”实践团成员在当地花木场安装调试智能墒情监测器
“复苏之风”实践团成员在当地花木场安装调试智能墒情监测器
2.“乡路通达”突击队(土木与交通学院)
土木与交通学院“乡路通达”突击队立足路面病害智能识别、低碳建养等技术,连续两年深入云浮市新兴县5镇10村,走访村民、施工人员及公路事务中心。今年暑期,突击队对云浮新兴大江镇油茶示范基地开展交通规划专项调研,了解到园区道路等级低、雨季运输难、路网衔接不畅等问题,团队提出智能可视化路况检测与低碳路网规划方案,设计适配油茶运输特性的绿色交通网络。相关成果荣获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竞赛全国银奖、第十八届“挑战杯”省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乡路通达”突击队进行道路测绘作业
“乡路通达”突击队进行道路测绘作业
3.“净乡”服务队(材料与能源学院)
材料与能源学院“净乡”服务队深入广东省江门恩平市开展“新能源科普+文旅宣传”服务活动。团队到恩平市青少宫进行氢能科普宣传,通过趣味互动实验与可视化模型演示,让孩子们亲身感受氢能科技的神奇魅力。团队还运用自主研发的新型荧光纳米材料装置,对黎塘村、簕菜创意园等地的农田灌溉水源进行取样检测,精准判断水样中金属铅离子含量,并提出水质改善方案。在文化推广方面,团队创新设计了簕菜姑娘“翠翠”IP形象和4套以碉楼、侨乡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制作了5个宣传视频,这些成果均被当地村委会采纳,供进一步开发投产。
“净乡”服务队在青少宫指导组装盐水发电小风扇
“净乡”服务队在青少宫指导组装盐水发电小风扇
4. 碳净先锋实践团(环境与化工学院)
环境与化工学院碳净先锋实践团深入潮州市潮安区登塘镇东寮村,在产业帮扶方面,团队针对凤梨种植亩产不高、品质不均、品牌影响力弱等问题,提出“科学种植+品牌推广”方案:通过优化种植技术提升果实品质,同时打造“东寮凤梨”地理标志,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推动特色凤梨提质增效。在文旅规划方面,团队巧妙融合当地生态资源与民俗文化特色,设计了一条绿色生态全民健身打卡路线。创新设计的“东寮小凤梨”IP形象和“生态观光+农事体验”的凤梨田的观光路线和互动体验项目,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碳净先锋实践团研讨设计全民健身打卡路线
碳净先锋实践团研讨设计全民健身打卡路线
5.“瑞昇归雁”实践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瑞昇归雁”实践团深入揭阳、潮州开展社会实践,团队运用人工智能、三维建模等技术专长,为潮州市潮安区大吴泥塑博物馆研发AR数据模型项目。该项目通过AR眼镜实现沉浸式三维交互体验,让参观者能360度全方位观赏泥塑作品的精湛技艺与艺术细节,突破了传统展示方式的局限,增加了观赏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团队还结合大吴泥塑数字化保护的经验,融合跨学科视角,初步制定了以非遗数字化传承为核心、兼顾智慧乡村文旅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计划框架。
“瑞昇归雁”实践团与“乡村CEO”王航倩探讨AR数据模型
“瑞昇归雁”实践团与“乡村CEO”王航倩探讨AR数据模型
6.芯橘智联实践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芯橘智联实践团奔赴肇庆市四会市黄田镇,开展“数据联网果园旺,知识扎根乡村强”项目。实践团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通过labelme软件对收集到的沙糖桔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YOLO、CNN等技术构建神经网络模型对沙糖桔图像进行智能识别,利用人工智能图像处理技术实现沙糖桔产量预测。实践团与清华大学实践团在黄田镇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基地密切交流,结合双方实践成果与黄田镇乡村振兴发展趋势,共同探索科技赋农新模式。在红色文化传承方面,团队走进陈伯忠故居与江头乡会旧址,创新性地运用AI技术构建“数字人”模型,为红色基因传承注入科技力量。
芯橘智联实践团深入果园构建预测模型
芯橘智联实践团深入果园构建预测模型
7.“青穗光耘”实践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青穗光耘”实践团在河源连平县醒狮村蓝莓种植基地开展一场“与光的赛跑”。针对当地蓝莓夏季强紫外线伤害与梅雨季光照不足的难题,团队依托粤港澳智能光电技术联合实验室的科研优势,通过光合光子通量密度(PPFD)测量,土壤含水量、电导率、酸碱度等多参数分析,设计定制化LED精准补光方案,团队相关成果获得第十八届“挑战杯”广东省二等奖。
“青穗光耘”实践团为蓝莓种植基地装配智能补光灯具
“青穗光耘”实践团为蓝莓种植基地装配智能补光灯具
8.归潮实践团(建筑与规划学院)
建筑与规划学院归潮实践团深耕潮汕地区,为乡村建设与文化保护贡献专业力量。团队与潮州市饶平县汫洲镇结对,以镜头记录乡土风貌,帮助村镇拍摄宣传视频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在潮州市潮安区归湖镇,团队依托专业优势及广东省住建厅历史建筑巡查项目,深入开展潮汕地区历史建筑巡查,挖掘古建筑文化价值,开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以专业实践赋能乡村发展与文化传承。
归潮实践团成员开展古建筑巡查和记录
归潮实践团成员开展古建筑巡查和记录
9.天堂绘梦实践团(设计学院)
设计学院天堂绘梦实践团在云浮市新兴县天堂镇开展“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队立足设计专业优势,采用“艺术墙绘+地域调研+特色文创”服务模式。结合当地特色三角梅与帝王柑元素,团队创作了系列富有地域特色的墙体彩绘与吉祥物设计,既美化了村容村貌,又激发了村民参与美丽庭院建设的热情。通过与当地政府的深入合作,团队还围绕新兴县文旅发展开展专项调研,形成了多项艺术领域可采纳的预设方案,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了艺术活力。
天堂绘梦实践团在进行社区墙绘
天堂绘梦实践团在进行社区墙绘
10.“莓丽乡村”实践团(数学学院)
数学学院“莓丽乡村”实践团自主研发的病虫害智能识别系统,成为农户手中的“数字农技员”。团队历时6年,跨越5省13市,走访500多户农户,采集50万张病害图像构建数据库,开发出支持离线分析与即时预警的软硬件协同识别系统。该系统通过小程序、网站识别等技术实现病虫害实时预警,在河源龙川大洋村1000多亩种植区应用后,带动农户户均增收3万元,相关成果已获2024年“创青春”第四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主体赛金奖、广东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人工智能+竞赛一等奖、“挑战杯”省赛铜奖等多项荣誉。近期,团队赴茂名柏桥镇调研荔枝产业,从AR文创到智能分拣,从冷链物流优化到产销数据建模,为当地量身定制“文创+电商+智慧农业”融合方案,未来还计划融合无人机VR技术,助力柏桥荔枝产业提质增效。
“莓丽乡村”实践团成员实地调试病虫害识别系统
“莓丽乡村”实践团成员实地调试病虫害识别系统
11.薪火实践团(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薪火实践团充分发挥跨学科优势,搭建“非遗数字博物馆”平台,全面整合德庆多项非遗文化资源,实现线上一键式文化展示;拍摄的四部德庆非遗系列纪录片,完整记录当地主要非遗技艺与文化内涵,借助多平台矩阵推广,视频点击量累计破万。团队将原创非遗主题宣传歌曲《薪传者说》融入教学实践,采用“唱演结合”的互动教学模式,让孩子们在歌唱中了解当地非遗文化,义教服务时长150小时。
薪火实践团成员搭建“数字博物馆”框架
薪火实践团成员搭建“数字博物馆”框架
12.衡理青舟实践团(法学院)
法学院衡理青舟实践团打造“青法南粤行”普法品牌,一个月内在佛山禅城、三水及云浮新兴三地举办4场大型普法活动,覆盖青少年超3000人次。团队推动“乡村振兴法律咨询工作室”在云浮市新兴县禅域小镇“双百行动”综合实践基地落地,为当地学校学生和社区居民提供法治教育、法律咨询等服务,覆盖近100人次,成为法律资源对接的关键阵地。组织开展的大型公益青年村晚,联合10所高校120余名学子,线上线下吸引超4000人次关注,获点赞超3万次。工作成效得到各类媒体平台报道近140次,总浏览量超25万次。
衡理青舟实践团开展百人普法活动
衡理青舟实践团开展百人普法活动
13.青衿致远实践团(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清远英德市,马克思主义学院青衿致远实践团从“产业培训+直播带货+茶艺设计+短视频推广”四个方面,以“互联网+”赋能产业,帮助解决产业开发同质化和知名度低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团队走访10个村落,开展了10类主题夏令营课堂、7场创意文化摆摊活动、2次助农宣传、50次入户调研,拍摄了5个微团课、3个文旅宣传片,辐射约5000人次。通过“五育”夏令营课程、红色研学路线打造、红色IP设计、红色主播体系培训、茶产业宣传等活动,帮助当地搭建文化、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的一体化平台,为当地特色文旅线路和主题育人课程建设提供了专业支持,实现了教育资源与乡村振兴的有效对接。
青衿致远实践团拍摄主题微团课
青衿致远实践团拍摄主题微团课
14.乡约未来实践团(经济贸易学院)
经济贸易学院乡约未来实践团深入江门市新会区三江镇,聚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江龙乡游龙”文化,以“数字化赋能非遗传承”为核心,通过创新宣传与深度调研,助力非遗瑰宝焕发新生。实践团充分发挥新媒体与数字技术优势,系统开展了多项特色服务:一是影像记录传承,全程跟拍并制作50分钟游龙文化纪录片;二是技艺云端展示,举办两场制龙工艺直播,单场吸引超600人次在线观看;三是创意IP活化,原创设计“游龙”IP形象及系列微信表情包,以趣味化、人格化方式普及文化知识;四是深度调研,走访非遗传承人、团委干部及村民,挖掘其社群凝聚与经济带动价值,形成调研报告。
乡约未来实践团成员体验舞龙头
乡约未来实践团成员体验舞龙头
15.稻香实践团(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稻香实践团聚焦江门台山市斗山镇横江村红色文化与侨乡资源,团队实地走访调研并设计4款以洋楼元素为核心的文创产品,拍摄宣传视频多维度展示当地文化底蕴和乡村风貌。团队联合村委、村舞蹈队策划执行的“迎七一 颂党恩”主题晚会,以直播形式覆盖超2000名观众,评论次数超800次,点赞量突破9万。团队曾获评2024年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省级典型案例,此次实践进一步为横江村文旅发展积累了热度,探索出了高校助力侨乡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
稻香实践团与横江村侨眷进行访谈
稻香实践团与横江村侨眷进行访谈
16. 燃梦调研实践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燃梦调研实践团深赴云浮水湄村开展实践,团队聚焦叶季壮红色故居,采用情景再现、动画演绎方式拍摄两部宣传片;通过采访明德中学学生、村校讲演队,收集500余份村民问卷,系统调研红色教育实效。针对传播渠道单一、青年参与度低等问题,提出短视频推广、旅游路线设计等解决方案,系列推文引发广泛共鸣。
燃梦调研实践团采访村民
燃梦调研实践团采访村民
17.“镉卫士”实践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
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镉卫士”实践团深耕潮州市潮安区凤凰镇,为单丛茶土壤健康“把脉开方”,相关研究成果荣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广东省三等奖,助力合作企业取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团队联合农业部门、茶农合作社,通过科学检测提出本土化改良策略,与村民同劳作、共交流,实地记录茶园管理痛点及种植土壤病虫害难题。团队在凤凰镇大庵村、乌岽村、洋头尾村等27个行政村采集了土壤样本并进行检测,为茶园精准施肥、生态保育及品种优化布局提供科学支撑,为守护单丛茶根基提供关键依据。突击队还聚焦单丛茶产业链各个环节,策划多场“走进凤凰茶乡”的主题直播,吸引数万网友在线互动,为茶产业注入了数字化营销的新思路。
“镉卫士”实践团队员与凤凰镇茶农共护单丛茶根基
“镉卫士”实践团队员与凤凰镇茶农共护单丛茶根基
18.畜禽健康卫士实践团(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畜禽健康卫士实践团在云浮市新兴县开展饲料生产、养殖及中草药应用调研。在簕竹镇温氏三黄肉鸡场,实践团携手温氏集团专家展开深入研讨,提出将中草药水剂添加至饮用水中的解决方案。实践团还走访榄根村黄塘家庭农场,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进行鸡群健康监测。团队成员围绕项目成果已发表SCI论文6篇,获批3项专利,获评2024年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典型案例。
畜禽健康卫士实践团成员于榄根村黄塘家庭农场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鸡的体温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畜禽健康卫士实践团成员于榄根村黄塘家庭农场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鸡的体温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19.“红风古鸢”实践团(医学部)
医学部“红风古鸢”实践团深入云浮市新兴县太平镇开展医疗健康义诊服务,为居民测量血压、检查口腔健康,现场示范巴氏刷牙法并给出专业建议,强化群众的口腔健康意识。同时,实践团聚焦当地“一茶一果”特色产业,以“调研筑基+直播架桥+电商赋能”为路径,打造“沉浸溯源+场景直连”的茶果飘香助农模式。实践团成员策划的太平镇禅金茶及火龙果专场直播,单场助农直播点赞量超11万,累计观看人数达3700人次,订单转化超3000元。
“红风古鸢”实践团成员为当地老人现场示范巴氏刷牙法
“红风古鸢”实践团成员为当地老人现场示范巴氏刷牙法
南方+记者 马瑞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