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这些石化黑科技,正悄悄让生活更美好

走进广东造 2025-08-14 16:16

“谈化色变”是不少人对石化行业的第一印象。然而,从日常护理品到航空航天材料,从绿色能源到建筑防水,现代石化科技早已深度融入我们的生活。

近日,2025年度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第五届)获奖名单公布,一批兼具创新性与实用性的科技成果脱颖而出。这些项目不仅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更在悄然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

为它们点赞吧!(可多选) 基于仿生关节软骨多尺度微纳结构与吸能机理的缓冲材料关键技术 液膜流动传热传质强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基于体外酶催化合成麦角硫因的研究及应用 化妆品中三类多肽量效关系及稳定性的研究与应用 生物质高效气化燃烧系统的关键技术及能效测评研究 含环氧树脂、丙烯酸盐等原位聚合防水材料及系统技术 提交

从护肤成分到人体防护

“化”解生活难题

现代石化科技正不断突破传统边界,将创新成果应用于健康与安全领域,解决人们关心的实际问题。

随着人们对健康与抗衰老的关注日益提升,麦角硫因作为一种具有抗氧化功能的成分,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其天然来源有限,传统工业合成成本高,制约了推广应用。

广州环亚化妆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完成的《基于体外酶催化合成麦角硫因的研究及应用》项目,通过酶工程技术与合成生物学手段,对生产工艺进行创新,显著提升了产率、纯度与安全性,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该项目突破了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瓶颈,荣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相关功能性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坚实支撑。

多肽是化妆品中常见的抗衰修护成分,但存在用量高、成本高、效果不稳定等问题。

同样是上述团队完成的《化妆品中三类多肽量效关系及稳定性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系统研究多肽含量与产品功效的关系,以及不同条件下多肽的稳定性,进而优化其在产品中的添加量和使用条件。

该研究不仅提升了产品使用效果,降低了成本,还建立了多肽检测方法,为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技术依据,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航天航空、军工、交通、机械及民用等领域,缓冲材料对防摔、防撞、防振、防爆至关重要。

王博伟、王小刚、陈可儿等完成的《基于仿生关节软骨多尺度微纳结构与吸能机理的缓冲材料关键技术》项目,受人体关节软骨中胶原纤维与蛋白多糖协同作用机制的启发,发明了新型缓冲材料的制备技术与成型工艺。

该材料兼具轻质、超薄、防护性强、性能可调控和可反复使用等优点,已在人体防护、芯片防护、工业减振、军警防护等领域实现产业化应用,成功填补了我国在高端缓冲材料方面的技术空白。该项目荣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从太阳能到生物质

“化”出绿色发展

石化科技不仅是产品制造的支撑,更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力量。本次获奖项目中,多项成果聚焦能源高效利用与资源循环,助力可持续发展。

太阳能作为零碳排放的可再生能源,其高效利用对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广州能源检测研究院、广东省南华节能和低碳发展研究院、广东广美低碳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广州超凌热力设备有限公司、骊阳(广东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完成的《液膜流动传热传质强化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聚焦提升液膜流动传热传质性能。

该项目通过优化微尺度通道结构,研究流道当量直径与流体体积热容的关系,成功开发出新型快速加热升温的微缩放通道太阳能集热器,显著提升了太阳能热利用效率,为太阳能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广州能源检测研究院、广东工业大学、佛山市南海区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所、佛山市华禅能燃气设计有限公司在研究中开发了高效气化燃烧综合利用系统。

该系统适用于工业生产及民用领域,所产生的生物质气可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用于锅炉等设备,有效降低能源使用成本。同时,该技术解决了传统装置气化效率低、氮氧化物排放超标等高耗能、高污染问题,实现了生物质及其废弃物的清洁高效利用。该项目荣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地下空间建筑中,传统防水材料易因基面凹凸受损,且拼接部位易成为新的渗漏点。

广东嘉洲兴业实业有限公司与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通过改性环氧树脂并结合硅酮增强丙烯酸盐类材料的粘结性能,研发出新型原位聚合防水材料。该材料施工无需考虑基面状况,无需拼接、热熔或滚刷,可直接连续喷涂,不受天气和环境影响,且生产和施工全过程无有毒物质产生。

其成果《含环氧树脂、丙烯酸盐等原位聚合防水材料及系统技术》荣获科技进步三等奖,为建筑工程防水提供了更高效、更环保的解决方案。

“获奖项目充分表明,石化科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涵盖日用护理品、工程材料、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杨山说,这些成果不仅体现了行业的创新能力,也展现了石化产业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步伐。期待未来有更多优秀项目走进大众视野,让更多人科学认识石化、理解石化,共同见证科技创造更美好生活的无限可能。

获奖名单

南方+记者 昌道励

通讯员 刘欣欣

编辑 冯颖妍 周煦钊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