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院士”“伪专家”为何大行其道?

有风自南 2025-08-08 19:33

近日,一名自称“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的男子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据媒体报道,中国科学院官网公布的各类院士名单中均无此人,“阮少平”院士身份是彻头彻尾的伪造。除此之外,阮少平所谓“火神山医院政委、第一军医大学原常务副校长”身份都是伪造。

阮少平的“简历”。

阮少平的“简历”。

随着媒体曝光,多家曾邀请其站台的机构已紧急删除相关宣传内容,与其关联较为紧密的“中国民族品牌发展工程”更是发布声明与其划清界限。

“阮少平”被拆穿,与他高频同台出现的“专家”们也引起了公众的关注。我们调查发现,与阮少平同台出现的呼延惠也是个水货。

呼延惠也以院士身份到处活动。

呼延惠也以院士身份到处活动。

她自称拥有“马来西亚林肯大学荣誉院士”“国际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一带一路出海行动发起人”等多个头衔,活跃于教育、中医药和国际合作等多个领域。调查发现,“国际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是一家在香港的私人公司,核心团队和学术成果等信息在公开渠道几乎无法查证。“一带一路”出海行动并未收录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管下的官方网站”中。

这并非孤例。回溯过往二三十年,“假院士”“伪专家”现象如同打不死的“小强”。这些看似拙劣的假冒手段,为何能屡屡得逞,甚至在信息时代依然拥有“市场”?

阮少平参与活动现场照片。

阮少平参与活动现场照片。

他们深谙“包装之道”,给自己带上“国字头”“研究所”“XX大学XX学院”等唬人名号,还能“与时俱进”,将“一带一路”“火神山医院”“民营经济”“高考志愿填报”“中医出海”等社会重大事件或政策热点,作为招摇撞骗的华丽外衣。

还有些所谓“专家”语不惊人死不休。前不久,资料显示汪中求为中国精细化管理研究所所长、著名细节管理学家、《细节决定成败》的作者,曾表示对广东人用开水烫碗的习惯感到“恶心”的一段视频,引发网友热议。

汪中求的个人资料显示,他曾任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精细化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但是这个成立于2005年的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早在2013年7月就被北大清理整顿,并于2015年正式撤销。他现任中国精细化管理研究所所长,这个机构看上去像是“国字头”的单位,事实上在民政部或事业单位登记平台并无备案信息,同名的“中国精细化管理研究所有限公司”为香港私人企业,成立于2014年,2024年4月已撤销注册,与内地官方科研机构无隶属关系。

在一个信息爆炸且专业壁垒高筑的时代,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社会对真实信息的渴求前所未有。这些院士、院长、首席专家等头衔自带耀眼光环,天然容易俘获信任。这些头衔,仿佛就等同于能力和权威,为骗子打开了“横行于世”的方便之门。

当人们在健康、教育、投资等关键决策前迷茫焦虑时,这些精心编织的“高大上”头衔,恰恰提供了一种虚幻的安全感与指引。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利益驱动下的“共谋”。一些论坛、展会、企业、培训机构,为了提升活动规格、吸引眼球、推销产品或服务,对“权威”站台有着近乎饥渴的需求。

他们接受这些“包装精美”的专家,对其身份的疑点选择性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形成了事实上的利益共同体。

部分媒体和自媒体,盲目信任展会方提供的资料,疏于对嘉宾身份的严格把关,无意中充当了虚假专家的“扩音器”。

而监管层面,面对这种利用政策热点、身份造假并可能涉及诈骗、虚假宣传的复杂行为,管理职责分散于市场监管、公安、网信等多个部门,且往往需要受骗者自行投诉举报,导致打击力度不足,违法成本相对低廉。

公众与社会都应理性看待“专家”光环,破除对头衔的盲目崇拜。媒体在报道专家看法时,更应该查来源、看背景、查履历、警惕伪专家“蹭热点”,慎之又慎,多方核对。

同时,对已被查实或高度疑似的假冒身份、山寨机构,相关部门应及时发布权威辟谣和风险警示,压缩造假者的生存空间。

南方+ 记者 贺达源 项仙君

南方+ 见习记者 张湘涓

编辑 陈文焕
校对 曾慧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