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美国对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所谓“对等关税”正式实施。美国政府还宣布,如有国家或地区通过第三地转运方式规避关税,其商品将被征收40%的转运税。这场关税风暴正将世界经济推向充满不确定性的漩涡。
特朗普对全球贸易伙伴“无差别”发动关税战,这将对美国和世界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中国与美国的下一阶段贸易谈判的重点是什么?南方+记者专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他指出,关税战或为美国带来短期的经济数据“繁荣假象”,但长期可能引发全球贸易规则颠覆;对中国而言,更要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推动促消费和改革等政策加快落地。
美国总统特朗普。新华社 发
美国总统特朗普。新华社 发
“特朗普想赚的更多了”
南方+:美国所谓“对等关税”正式实施,税率从10%至41%不等。您如何看待其中的博弈?
霍建国:特朗普的思路就是“让美国再次伟大”,并在美国内部达成了一定的共识。特朗普将关税视为重要武器,他认为凭借美国庞大的市场可以向其他国家加征关税。最初,特朗普想先与中国谈判,但中国提出了坚决反制,因此他改变策略先对付其他国家。
目前,美国已与日韩、欧盟、拉美、东南亚等贸易伙伴谈妥,并对瑞士等国家加征了高额关税。本轮“对等关税”使美国进口税率已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对盟友基本是15%的水平,也在第一轮10%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这表明特朗普希望全球向其“朝贡”,并且这一手段屡试不爽。由于一些国家主动求和、向美国示好,可以看出特朗普内心的征税底线比之前更高,想赚的更多了。
7月3日在日本横滨一处港口拍摄的待售车辆。新华社 发
7月3日在日本横滨一处港口拍摄的待售车辆。新华社 发
南方+:这将对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贸格局和世界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
霍建国:从数据面看,关税政策对美国经济短期确实有一定刺激作用,这使得特朗普政府目前处于高度自信和疯狂的阶段。尽管加征关税对美国通胀的影响尚未显现,但这背后有着提前囤货和统计口径等方面原因。高关税的破坏性未显,预计三季度或现苗头,或将引发通胀上升、就业恶化等问题。
从全球化角度看,这会造成全球贸易秩序的混乱,打乱原有的贸易流向。原本基于比较优势形成的全球产业链分工被破坏,企业的生产和运营成本大幅上升,可能促使全球产业链朝着区域化方向发展。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25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速为-0.2%,比此前预期减少3个百分点。
总之,美国关税战对全球贸易、规则的破坏性极高,甚至会对全球经济复苏产生抑制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2025年全球GDP增速预期下调至2.8%。如果全球经济不景气,美国必然不能独善其身,最后会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谁离开中国都不会好过”
南方+:中美两国已经进行了三轮关税谈判,和前两轮下调关税、放宽出口等实质性结果相比,第三轮谈判取得的结果是延长“休战期”,您如何看待这样的谈判结果?
霍建国:中国之前的应对和反制措施效果很好,谈判的时机把握恰到好处,没有被美国的“极限高压”关税策略打乱节奏。经过一百多天,美国发现中国是他们“啃不下来的硬骨头”。
第三轮谈判达成延长“休战期”的结果,表明中美双方都意识到关税摩擦持续升级对彼此经济的巨大伤害,都有维持一定缓和局面的意愿。从美国方面看,持续的关税战使其国内消费者和企业承受巨大压力,民众不满情绪增加。对中国而言,延长“休战期”也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应对外部不确定性争取了时间。
美国洛杉矶港(资料照片)。 新华社/路透
美国洛杉矶港(资料照片)。 新华社/路透
南方+:美国政府还宣布,如果有国家或地区通过第三地转运方式规避关税,将被征收40%的转运税。这对中国的贸易和投资会带来影响吗?
霍建国:美国这一举措确实有试图让中国与其他贸易伙伴“脱钩断链”的意图。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与东南亚、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投资关系是基于市场规律和各方比较优势建立起来的,有很强的韧性。
简而言之,谁离开中国都不会好过。中国是许多国家重要的贸易伙伴,这种紧密的经贸联系不会因美国单方面政策就轻易改变。而且,其他国家也明白与中国合作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不会轻易受美国胁迫。
对于中国出海投资的企业而言,未来投资不应仅以转口为目标,要更多采取本地化经营策略,兼顾生产和当地销售。未来,我国外向型经济的调整方向应该是减少对货物出口的依赖,增强海外投资、服务贸易与国内市场进口的平衡性。
中美博弈最终取决于经济表现
南方+:对于日本和欧盟等“盟友”,美方的谈判要价早已超出贸易顺差、逆差的范畴,有分析认为美国对中国的开价只会更高。中国接下来的谈判策略和重点是什么?有哪些筹码?
霍建国:中美接下来谈判重点可能仍集中在贸易平衡、市场准入等方面。我们需要战略性、渐进式地进行谈判,逐步缓解和解决矛盾。
中国的谈判筹码还很多。首先,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这对美国企业来说具有巨大吸引力。其次,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制造业能力,是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此外,中国积极推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这也为与美国谈判增添了底气。
对中国而言,更要专注做好自己的事,关键是稳经济,使经济繁荣。中美之间的博弈最终取决于各自经济的表现。如果中国经济表现良好,而美国加税后经济受到了破坏,他们只能鸣金收兵。我们一方面要有底气,另一方面更要把握好策略,科学严谨地看待中美经济表现,推动促消费和改革等政策加快落地。
顾客在美国纽约市一家超市购买食品。新华社 发
顾客在美国纽约市一家超市购买食品。新华社 发
南方+:您对于中美关税摩擦还将持续多久、下一步可能会走向怎样的结果,有怎样的预期?
霍建国:从目前情况看,短期内完全消除摩擦不太现实。但随着双方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全球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未来可能会朝着逐步缓和的方向发展。一种可能结果是双方经过多轮谈判,在关键问题上达成一定妥协;另一种情况是,摩擦在一定范围内持续,但双方通过局部协议,逐步降低关税水平,减少对彼此经济的冲击。不过,无论怎样发展,中国都应做好自身经济结构调整,增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南方+:我们看到,在关税冲击下1000名企业家可能有1000种选择。您怎么看待企业家们的选择?有什么建议?
霍建国:我们要充分相信企业家们的智慧和选择。每个企业所处行业、市场定位、资源状况不同。一些企业可能在产品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和较高的附加值,并且有独特的渠道优势,选择“逆势而上”继续做美国市场;一些企业可能选择转移生产基地到其他国家以规避关税,一些企业可能加大研发投入进行产品升级,还有些企业会拓展新的市场。这些都是企业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做出的理性决策。
对于企业家,建议首先要保持战略定力,不能因短期的关税冲击就盲目改变长期发展战略。其次,要提升产品竞争力,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来抵消关税成本。再者,积极拓展多元化市场,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重视新兴市场的开拓。同时,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共同应对外部风险,形成产业协同效应,增强整个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
南方+记者 唐子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