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斑蚊惹人嫌,高州卫健教你三招扼杀→

作者 邱茜 2025-08-09 09:32

盛夏时节,蚊虫活跃。近期,多地蚊媒传染病疫情呈现上升态势,引发高州市民广泛关注。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究竟是什么?如何区分?身边出现病例该如何应对?如何筑牢家庭和社区家深度解析,为市民提供科学、实用的防控指南。

“不必惊慌,防控关键在于人人自觉的举手之劳。”高州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说。

科学认识

症状各有相似和不同

基孔肯雅热于1952年首次在非洲被确认,如今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过。它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通过俗称“花斑蚊”的伊蚊叮咬传播。典型症状为突发高热(持续1—7天)、皮肤出现充血性斑丘疹以及剧烈的关节疼痛。

“这种关节痛主要影响手腕、脚踝等小关节,腕关节受压时剧痛是重要信号。”高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虽然多数患者1至2周可自愈,但部分人的关节痛可能迁延数周,甚至数月。

登革热则由登革病毒引起,同样由伊蚊传播。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头痛、眼眶痛、全身骨骼关节肌肉痛、乏力以及皮疹(可表现为出血性瘀斑)。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有着‘两个一样’与‘两个不一样’。”高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两个一样”:一是传播途径完全一样,都是伊蚊传播;二是防控措施一样,都是对发病人员进行防蚊隔离,灭蚊和清理孳生地以及做好个人防护。

“两个不一样”:一是基孔肯雅热潜伏期短,传播速度更快,比登革热传播快两到三倍;二是,虽然两者症状相似,都有发热、皮疹、关节痛症状,但登革热通常是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皮疹可表现为出血疹、瘀斑,而基孔肯雅热是小关节疼痛明显,个别患者持续时间较久,皮疹为充血疹。

“对比而言,基孔肯雅热潜伏期通常更短,传播速度比登革热快约2—3倍,因此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局部聚集性疫情。”高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筑牢防线

清灭防三位一体

两者虽然症状相似,居家难以辨认,但防控措施一样。

“没有积水,就没有蚊虫孳生;没有蚊虫叮咬,就没有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传播。防控关键就是斩断这个链条。”高州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指出,预防关键在于“清积水、灭蚊虫、防叮咬”三招。

第一招是清积水,断根源。

“伊蚊最爱在小型积水中产卵。”高州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提醒,市民群众要自觉清积水。每日仔细排查房前屋后、阳台天台、花园绿地、卫生间、储水容器、盆栽托盘、废旧轮胎、瓶瓶罐罐、竹筒树洞等所有可能积水之处,翻盆倒罐,彻底清理积水。

“白纹伊蚊繁殖速度极快,一只雌性伊蚊一生吸血/产卵6—8次,每次产卵300—400粒,卵会在水中孵化,7天左右就能长成成蚊。”高州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说。

第二招是主动出击灭蚊虫。

家中发现成蚊,优先使用电蚊拍、灭蚊灯等物理方式击杀。必要时,科学选用国家批准的合格的家用卫生杀虫剂,如蚊香、灭蚊片、杀虫气雾剂等,并严格按说明使用。

第三招是防叮咬,护好自身。

“我们可以通过物理屏障、化学防护、减少暴露等举措,防止蚊虫叮咬,保护自身和家人。”高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有条件的争取为家中门窗安装纱门纱窗,睡觉挂好蚊帐,设置好防蚊物理屏障;外出时,特别是伊蚊活跃的清晨日出后2小时内和傍晚日落前2小时内,尽量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在裸露皮肤上涂抹、喷洒含有效驱蚊成分(如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等)的驱蚊剂,做好化学防护;避开蚊虫高峰时段在树丛、草丛、积水等蚊虫密集处长时间逗留,减少暴露。

“市民朋友在选购驱蚊剂时务必认准‘三号’(农药登记证号、农药生产许可证号、产品标准号),这是安全有效的保证。还需要注意产品标注的保护时间,出汗或遇水后需及时补涂。”高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及时就医

谨遵医嘱用药

周边有病例怎么办?“不必恐慌,关键是立刻加强自身防蚊。”高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负责人建议,除了严格做好上述“清、灭、防”措施,一旦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务必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告知医生可能的蚊虫接触史。

高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负责人提醒,在医生明确诊断排除基孔肯雅热或登革热前,请勿自行服用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这些药物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登革热)或加重病情,应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相对安全的退热止痛药。

当前正值暑期出游高峰期,高州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提醒广大市民朋友出行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在今年全球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高发的形势下,如果计划前往东南亚、非洲、南美等流行区,出行前一定要查询当地疫情信息,做好充分的驱蚊防蚊准备。”高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面对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的威胁,高州市卫健部门正严密监测,强化灭蚊与宣教。但是,防控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灭蚊战’,最终的防线,系于每个家庭、每位市民的举手之劳。”高州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呼吁,市民齐动手,清倒一盆水,装好一扇纱窗,用对一瓶驱蚊剂,共同走好守护健康家园的每一小步,让“花斑蚊”无处遁形,守护城市健康安宁的盛夏光景。

■相关

高州开展综合整治行动161次

完成灭蚊消杀435.86万平方米

近期,为有效应对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高州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以“清孳生地、灭蚊防病”为核心的防控攻坚战。通过深化爱国卫生运动、严密监测蚊媒密度、立体化宣传发动三大举措,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高州将清除蚊虫孳生地作为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广泛发动干部群众,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截至8月6日,累计组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161次,聚焦房前屋后、背街小巷、闲置空地、绿化带、各类积水容器等重点区域和点位。行动中,共整治孳生地面积达785.68万平方米,彻底清理垃圾杂物241.75吨,从源头上大幅削减了伊蚊的繁殖空间。同时,辅以科学消杀,完成灭蚊消杀面积435.86万平方米,有效降低成蚊密度。

自7月28日起,高州市建立起覆盖全市的蚊媒密度监测网络。

初期每日开展监测,自8月1日起,优化为对镇街进行每5天一轮的滚动监测。目前,全市共布设28个固定监测点,持续运用“布雷图指数(BI)”和“诱蚊诱卵器法(MOI)”评估伊蚊密度。所有监测数据及评估结果均在第一时间反馈至相应镇街,并严格督促落实整改措施,形成“监测—反馈—整改—复查”的闭环管理模式,确保各项灭蚊防病措施落地见效,风险点得到有效控制。

营造浓厚的防控氛围,提升市民自主防蚊灭蚊意识和技能是关键一环。高州市线上线下齐发力,打造全方位宣传矩阵——

线上攻势密集。通过本地电视台、报纸、政府及部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矩阵,持续发布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防控科普文章、视频、倡议书。这些信息被广泛转发至各社区群、单位群、家长群等,实现信息快速渗透。

线下覆盖深入。组织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在公共场所、社区村居广泛张贴宣传海报、悬挂标语;利用“村村通”广播系统、环卫作业车辆随车广播循环播放防控知识;LED显示屏滚动播放警示标语和公益宣传片。同时,组织力量开展入户宣传,累计派出工作人员22926人次,面对面派发宣传折页、传单等资料十万余份,确保防控知识家喻户晓,引导居民自觉参与“清积水、灭蚊虫、防叮咬”。

撰文:邱茜

编辑 李阳诗
校对 钟惠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