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如何系统性变革?学界业界嘉宾分享真知灼见

南方+  2025-05-27 17:54

5月27日,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论坛在深圳举行。论坛聚焦“深度融合 系统变革”主题,多家媒体负责人、专家学者等相聚于此,分享真知灼见,围绕媒体融合、技术创新等话题建言献策。

与会的学界业界嘉宾们认为,媒体系统性变革并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只有在平台建设、内容传播、技术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动真碰硬”、全面革新,才能不断跑出变革“加速度”。

系统性变革是全面焕新

人在哪里,新闻舆论阵地就应该在哪里。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必须依托平台重构传播链条、重塑用户关系。

“系统性变革不仅包含主流媒体自身系统,也包含主流媒体所连接起的人、物、资源、信息等全领域各系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党组成员、副台长王晓真说,如今的总台早已不是一家传统意义的“媒体”,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平台,为千行百业赋能。他介绍,接下来将进一步推动跨部门、跨单位、跨工种深度融合,构建多维度、全产业链的“全域传媒”新生态;丰富产业格局,抓住文旅产业等新发展机遇,持续开辟新赛道、培育新业态、拓展新模式。

王晓真

王晓真

今年五一期间,重庆广电在两江四岸执行“魅力重庆”无人机常态化展演,流光溢彩的创意图案吸引超120万人次现场观看,5天内全网传播量超过了10.2亿次。“无人机展演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中,强大的媒体自主可控平台是关键。”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李鹏分享,系统性变革不是简单的多一些平台账号,而是媒介资源的彻底整合、全面焕新。重庆广电将当地两大媒体品牌——第1眼新闻和华龙网整合重组为第1眼TV,全网总用户量超2亿,形成了以第1眼TV为龙头的“1+N”平台新架构。

00:27

李鹏: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不是简单的多一些平台账号

用贴近生活的语言去叩响人心

无论传播格局如何变化,好内容始终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报道要有温度,传播才能有回响。”中国日报社记者、起底工作室主持人徐潘依如发言时提出,今天,媒体的疆域已经被彻底改写,“人人皆媒”意味着“谁拥有话筒”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穿越算法,抵达人心”。

00:21

徐潘依如:讲好中国故事靠的不是抬高音量,而是贴近心跳

她举例,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起底工作室推出了一期报道《我在人民大会堂哭了》,该报道用最接地气的大白话,讲述了藏族人大代表格西王姆16年如一日深耕敬老院的故事。故事切口小,却讲述了中国式民主积微成著的大主题。

“当我们将心比心,用贴近生活的语言去叩响同样滚烫的人心,传播的叙事革命已经悄然发生。”徐潘依如说。

数智时代,技术是内容生产传播的重要支撑。

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周劲认为,要打造AI时代“三大件”——数字人、智能体、数字化视频。

周劲

周劲

他建议,媒体可以打造数字人“虚拟员工战队”,同时将数字人、大模型、本单位知识库、本地化部署相结合,进一步打造智能体,并以“数字视听技术”为引擎,创新“数字人+全息舱”“数字人+智能体”“虚拟演播厅+AI视频”等新的产品和平台。

随着主流媒体积极变革,新浪微博首席执行官王高飞表示,微博正在为媒体的高速发展持续服务。通过打造产品、技术甚至制度的深度共建模式,强化媒体信息流场景的曝光,以微博平台的资源反哺媒体内容传播,助力优质媒体内容直登热搜,推动媒体权威声音持续在场。

王高飞

王高飞

建议高校与主流媒体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媒体变革,关键是人的变革。

现场,结合一线实践,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李芸分享了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探索路径。她介绍,集团坚持从人才成长的实际需求出发创新选育体系,搭建成长平台,目前40岁以下青年约有3000人。

00:39

李芸:传播格局再怎么变,“内容为王”不会变

例如,以融媒工作室为创新试验田,探索轻量扁平灵活垂直的组织形态,先后打造200多个工作室,畅通专业人才成长通道,用全新机制推动活力释放。全方位调整生产作战体系,让内容与技术团队心智打通、联合共创、共享C位,促使采编人员都能用好新工具、长出新本领。

除了“自家培养”,高校也是为媒体输送人才的“源泉”。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胡正荣指出,当前主流媒体的人才存量队伍面临“双重挤压”:一方面,互联网平台人才的虹吸效应持续加剧;另一方面,智能化传播带来的新场景、新业态,对从业者的跨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00:17

胡正荣:高校与主流媒体需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破解这一困境需要产学研联动。”胡正荣建议,高校与主流媒体直接对接,将订单式培养制度化,采取类似于医学院培养医学人才的做法,将校内理论学习与媒体实践训练相结合,构建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并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建“主流媒体产学研联盟”。

采写:南方+记者 陈伊纯 刘汉能

拍摄:南方+记者 张迪

剪辑:南方+记者 万稳龙

编辑 朱琦
校对 蒙骏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