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红书高级副总裁汤维维:用“中国速度” 打破语言藩篱,时长共1分04秒)
小红书高级副总裁汤维维:用“中国速度” 打破语言藩篱
在5月27日上午举行的2025年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分论坛上,小红书集团资深副总裁汤维维在主题为《跨越语言的巴别塔:小红书翻译如何用科技重塑文化对话》的分享中,介绍了小红书“一键翻译”功能背后的故事。
今年年初,小红书突然涌入了大量海外博主,信息流出现越来越多的英文笔记,小红书用三天时间就通过灰度测试并上线键翻译功能。让全球用户第一次在小红书评论区用母语自由交流。这场“技术与文化的接力赛”,诠释了“中国速度”如何打破语言的藩篱。
汤维维介绍,翻译功能上线后,很多用户发布笔记和评论表达惊喜之情。“一方面是没想到小红书真的在一周之内做到了紧急开发上线新功能,另一方面更多的是赞叹翻译功能之好用、翻译效果之精准。”
汤维维表示,小红书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源自技术与文化相结合的创新实践,翻译功能绝非简单的词典替换,它面对的是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既有千年历史的阿姆哈拉语,也有瞬息万变的网络热梗;既要读懂“内卷”背后的社会情绪,也要诠释“YYDS”里年轻人的狂热。
具体来看,首先是依托多模态AI模型,整合融合自然语言处理(NLP)、光学字符识别(OCR)与计算机视觉(CV),让系统不仅能翻译文字,还能“看懂”表情包里的谐音梗;其次是动态学习机制,用户对译文的编辑行为将持续反哺模型训练;最后是从“直接翻译”到“文化适配”
“效果上,我们实现了全球首个支持文化语境解析的社区级翻译系统,攻克网络热梗、方言俚语的语义映射难题,在社区也发酵出了很多评论翻译的新玩法。”汤维维介绍,和传统印象中生硬拗口的机翻不同,基于大模型的翻译功能自然顺畅。
汤维维表示,在中外交流情景下,跨语言能力是最基础的能力。小红书翻译的推出,通过“技术+人文”双轮驱动,构建起了沟通无国界的社交内容生态。“跨文化交流的翻译功能是一个美好的开始,未来属于那些将技术与人文洞察结合的创新者。”
采写:南方+记者 葛政涵
拍摄:南方+记者 王俊涛
剪辑:南方+记者 龙达洋
设计:吴颖岚 谭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