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笔点靓旧巷!霞山渔民的“避风塘记忆”在墙上“活”起来了

作者 陈思亮 2025-07-23 14:11

夏日的湛江市霞山区洪屋社区,一幅承载着渔港乡愁的巨型墙绘正破“墙”而出。近日,广东医科大学、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突击队扎根社区,与居民共执画笔,将老渔民口中的“避风塘记忆”化作近50米的艺术长廊。渔船码头、虾饼、白切鸡、八角楼等地标在墙面上“活”了过来,更“活”起来的,是居民争相献策、送水递笔的共建热情——这正是“百千万工程”在基层“开花结果”的生动注脚。

居民成“设计总监”,老记忆有了新表达

墙绘未动,调研先行。今年初夏,老师带领学生们穿梭于巷弄间,收集居民泛黄的相册、渔民的出海故事,将大家记忆中的渔港、海市、避风塘美食以及海富酒楼、八角楼、骑楼等独特建筑融入墙绘设计中。当设计初稿亮相,居民立刻化身“细节控”:“本地虾饼的虾得围着饼边翘起来,这才够地道!”“以前这里有个海富酒楼,当年可是‘茶楼顶流’,弯弯的造型像银海酒店!”这些带着海风味儿的建议被悉数采纳。渔船甲板的纹理、酒楼招牌的繁体字,每一笔都藏着居民的口述史。

绿豆汤里的“互助哲学”:全民化身后勤团

持续十余天的创作中,墙下比墙上更热闹。

旁边晒鱼场陈先生主动腾出存放海货的仓库,鱼腥味与丙烯颜料气味奇妙交融。“大学生为咱‘画乡愁’,我得管好‘颜料基地’!”

连续多天35℃高温,居民梁阿姨搬出祖传铜锅熬煮绿豆汤,黄阿姨送来冰镇乌梅茶,热情塞进学生手中:“你们流汗画画,我们管消暑!”

这种“高校送智+群众供暖”的互助模式,正是“百千万工程”倡导的“双向奔赴”——当专业力量扎根社区,群众便从受益者蝶变为共建主力军。

小手拉画笔,从驻足围观到共绘乡情的蝶变之旅

墙绘活动不仅得到了居民的支持,还激发了周边青少年的参与热情,创作期间,这里成为最热闹的“社区夏令营”。起初只是好奇张望的几个身影,在颜料与笑声的牵引下,成为墙绘队伍里最稚嫩、最活跃的艺术家。大学生们拆解复杂图案为简单几何块面,让零基础孩子也能填涂码头波纹、晚霞渐变,成就感成为最佳催化剂。六年级的小林骄傲地指着画面:“我画了三条虾!以后带同学来看‘我们的墙’!”这场跨龄共绘,让社区美化成为薪火相传的“露天课堂”。

正如带队教师所言:“‘百千万工程’不是单方输血,而是让高校资源与群众智慧在街头巷尾‘握手’!”未来,相信会有更多的创意与热情在这里绽放,为社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来源:霞山团区委

编辑 邓巧月
校对 肖海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