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诱导+流线优化,助力东莞市民就医停车更丝滑|赋能绿美就医路(下)

作者 欧雅琴;邓浩 2025-08-01 10:43

“以前开车来看病,转几圈都找不到车位,只能堵在医院里干着急!”带孩子复诊的李女士道出许多市民的心声。

交通流线再造、停车诱导屏指引、无人机喊话……细心的大家有没有留意到,东莞市人民医院红楼院区近日“上新”了一批交通管理措施,协助就诊市民便捷出行。在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指挥部的统筹下,交控集团与市人民医院等多部门携手,正大力优化提升医院内外交通运行品质。

智慧系统“诱导”:从线上导航到场内指引

驱车在江景路上,前往就诊的市民龚先生发现,沿路出现了不少停车诱导屏。屏幕上不停跳动的数字,显示着市人民医院红楼院区多个停车场的泊位数量,“东三门还有多余的位置,一直往前开吧!”

对于繁忙的医院来说,之所以会出现拥堵、停车难的现象,除了停车位供给不足等“硬伤”外,院区内车辆流线交织及缺乏实时诱导系统也是重要的原因。

此前,市人民医院存在多个停车场,停车资源分散割裂,不同停车场车位的使用效率不一,院内停车位日均周转率接近5.2次,但院外停车位(立体车库及光大停车场)的日均周转率只有1.0次。在缺乏有效指引的情况下,市民进入院区也只能兜兜转转“碰运气”,甚至加剧了院内拥堵。

前往医院的市民在距离目的地1~2公里外即可提前掌握停车泊位分布

前往医院的市民在距离目的地1~2公里外即可提前掌握停车泊位分布

智慧“破局”。经过停车“一张网”的统筹,如今,市民出发前,高德、百度导航已优化推荐界面,清晰标注就医区域及对应医院入口,并引导私家车优先从东三门进入最大的P6停车场;驶近医院时,万道路、江景路新增的4块诱导大屏实时跳动着各区域余位数,车主在1~2公里外即可提前掌握停车泊位分布,合理选择停车目的地;进入院区后,10块场内诱导屏进一步指引车辆精准泊入,减少盲目绕圈造成的拥堵,有效提升通行效率。

“跟着屏幕提示,很快就找到了停车位!”首次体验的龚先生连连称赞。

(左)导航引导私家车优先从医院东三门进入最大的P6停车场。(右)场内诱导屏进一步指引车辆,提升通行效率。

(左)导航引导私家车优先从医院东三门进入最大的P6停车场。(右)场内诱导屏进一步指引车辆,提升通行效率。

“毛细血管”打通:各行其道、效率倍增

“此前,院内及周边道路缺乏清晰的车流引导标识,违停、排队现象造成车辆流线交织;网约车、私家车、公交车集聚,进一步影响了医院和周边的交通秩序。”交控集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院区交通组织流线是影响通行效率的重要因素。今年初启动的市人民医院区域交通综合治理,交控集团联同市交警支队,根据医院周边路网条件和交通运行变化特点,因地制宜,全面优化区域交通组织流线:对私家车流实施单向组织;将网约车上落客点调整至西三门“即停即走”,减少江景路车流压力;对急救车、职工后勤车独立设置流线;即将建成的TID项目区域实行人车分流,实现“人走地面、车行地下”。

网约车上落客点调整至医院西三门,实现“即停即走”。

网约车上落客点调整至医院西三门,实现“即停即走”。

——这样的措施,让不同车行流线各行其道、避免交织,打通了医院内的“毛细血管”。

“空地轨”协同:精准治堵改善就医体验

“尊敬的各位车主,东一门、东二门停车场已满,请跟随指引前往前方停车场,有序停放!”就医高峰时段,无人机巡航喊话响彻江景路。3台无人机化身“空中交警”,监测车流、驱离违停,更在急救车受阻时探查最优路径。其航拍数据还助力管理人员快速处置堵点,让停车场运转更高效。

无人机化身“空中交警”,监测车流。

无人机化身“空中交警”,监测车流。

治理行动开展以来,交控集团尝试运用低空科技赋能交通整治,从空中快速排查异常停车情况,及时通知管理人员处理,同时定期对停车场进行全景航拍,为后续规划调整提供数据支持。

市人民医院接驳专线。

市人民医院接驳专线。

在运用多种“黑科技”的同时,交控集团也在着手优化医院周边区域公交配套,加强公交轨道协同。据了解,市人民医院TID项目的科教中心,是全省首个直接在首层嵌入公交首末站的医疗建筑,再加上地铁站出站即是项目地下空间,实现了公共交通与公共医疗建筑无缝衔接。TID公交枢纽将配备5条始发线路,另有12条线路途经市人民医院,还将在医院周边社区开通3条“10分钟巴士”线路,以及围绕23个轨道站点的周边社区开通29条微循环巴士线路,方便市民通过公交换乘地铁就医及出行。

市人民医院TID项目打造“空地轨”综合交通体系。

市人民医院TID项目打造“空地轨”综合交通体系。

“届时,市人民医院周边公交站点日均客流预计将由1454人次增加至2700人次,增长率约为85.7%;29条微循环巴士线路,日客流预计超7100人次。”交控集团工作人员介绍,随着市人民医院TID项目的加速建成,“空地轨”综合交通体系预计将使红楼院区的公共交通分担率从现状10%提升至30%以上,路面车流量同步减少,同时TID项目可新增地下车位超1200个,届时停车需求满足率将超过95%,极大改善市民就医体验。

文字:欧雅琴

摄影:邓浩

部分图片由东莞交控集团提供

编辑 黎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