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数字技术对文物的记录和保存至关重要

作者 周妤洁;王俊涛;龙达洋;吴颖岚;谭唯 2025-05-27 11:13
01:06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数字技术对文物的记录和保存至关重要,时长共1分06秒)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数字技术对文物的记录和保存至关重要

5月27日,2025年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之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发表了题为《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主题演讲。

苏伯民表示,长期以来,自然侵蚀与人为因素致使敦煌石窟壁画出现褪色、起甲、空鼓等病害。在此背景下,上世纪90年代,现在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提出了“数字敦煌”这样一个概念。数字化保护技术成为守护敦煌石窟的关键手段,其旨在实现文化遗产永久性保存与可持续利用,为文物研究、管理、弘扬开拓新路径。

截至2024年,敦煌研究院数字化保护成果斐然。已完成 300 个洞窟数字化摄影采集、200个洞窟图像拼接、169个洞窟全景漫游节目制作,实现了105尊彩塑、1座木构建筑、73个石刻、33 通石碑的三维重建,完成了212 个洞窟空间结构三维激光扫描、16 处省内外大遗址三维重建,以及42388张历史档案底片的数字化扫描工作。形成超 400TB 数字资源,建成840TB分布式存储系统与高效数字资产管理平台,树立世界文化遗产存储管理新典范。

敦煌研究院经过多年探索形成的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在缅甸蒲甘他冰瑜寺的修复项目中,实现了中国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的首次国际输出,开启跨国文化遗产科技合作新篇章。“大家可能知道,今年缅甸发生了地震,刚好我们的产品为遗产重建、遗址恢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苏伯民说。

此外,苏伯民介绍道,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合推出的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已经上线,利用游戏引擎和高清扫描技术,1:1复原了藏经洞,目前推出了中文版、英文版、法文版,吸引网友通过沉浸式体验促进敦煌文化的全球数字化传播和跨文明对话。

采写:南方+记者 周妤洁

拍摄:南方+记者 王俊涛

剪辑:南方+记者 龙达洋

设计:吴颖岚 谭唯

编辑 马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