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揭秘:“双奥”标准的开幕式是如何“炼”成的?
“听我的口令,A式动作准备!”下午2点30分,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体育馆内,传来指导老师谢珊珊的声音。几十名来自广东各个高校的演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仪式环节的排练。
随着十五运会开幕式倒计时50天的临近,开幕式各项排练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排练分仪式环节和文体表演环节,9月1日起文体表演环节已开始从场外排练转入场内排练,目前仪式环节的场外排练也已顺利完成第一阶段,9月19日起将转入开幕式主场地开展场内排练。
这标志着十五运会开幕式仪式和表演工作全面进入“冲刺期”。
场外排练扎实有序
一个动作反复十几遍是常态
“手要拿稳,大家要用身体的力量去对抗牌子的重量,大家想想我们进场之后,还可能有风,要把牌持稳,要用好全身的力量,我们再来一遍。”谢珊珊跟演员们强调动作细节之后,便开始了又一轮的彩排。
“高标准,严要求,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这是记者在现场的切实感受。“一个八拍动作反复十几遍是常态。”仪式导演王聪表示。
仪式演员团队主要由引导员、仪式标兵和旗帜标兵组成,分别遴选自华南农业大学、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艺术职业学院,平均年龄仅18岁。
在高温天气下,高强度的排练,对于这群年轻的学生们来说,体能和专注力都面临极大考验。
“很累的时候,就想着,大家都在努力,我也不能掉队,我们一起为大家呈现完美的开幕式。”来自广东艺术职业学院的邓钧宇告诉记者,大家平时在宿舍加练动作、对镜调整微笑,甚至逐帧复盘视频,精益求精。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排练事半功倍。
仪式总导演王立媛介绍,目前所有仪式演员已对动作流程和节奏形成扎实记忆和团队默契。从明天(9月19日)开始,仪式环节排练将进入开幕式现场,以“现场合成为主线、场外精磨为补充”的双线并行模式推进。
场内排练将重点聚焦“空间适配、环节衔接、多元素融合”,确保灯光、音响、视效与演员动作无缝对接;场外则同步开展“细节打磨专项行动”,针对表情管理、动作力度、应急反应等隐性细节进行提升训练。
“双奥”级训练标准
只为呈现一场完美的开幕式
据了解,本次引导员训练由曾参与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及2022年冬奥会开闭幕式引导员训练的专家汪桂花、谢珊珊担任导师。她们借鉴“双奥”成功经验,制定科学训练体系。
“从热身动作开始就专门设计,为了在开幕式舞台上能完美呈现。”汪桂花说。行进姿态、举牌高度、转弯角度,每一处细节都须统一按“双奥”标准。“我们要打造的,是既有大国礼仪风范,又有激情活力、青春洋溢、自信真实的中国青年形象。”
王立媛介绍,从选拔阶段开始,主创团队就注重挖掘 “岭南风韵”,根据演员形象气质,筛选出兼具岭南 “靓女”“靓仔” 灵动特质与大国风范的学子。仪式导演吴政泰介绍,在排练过程中,从演员的姿态动作、手持道具等细节,会融入岭南醒狮手势、粤剧身段等文化元素,以及象征丰收与生命力的“拉拉穗”道具,共同传递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交融之美。
目前,全体仪式演员已做好转入场内排练的准备。王立媛表示,最后50天将聚焦“零误差”标准,确保每个环节精准呈现。这支年轻而专业的仪式演员队伍,正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最后阶段的排练,力争以整齐划一的动作、自信灿烂的笑容,向全国展现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昂扬向上的风采和东道主的活力与担当。
采写:南方+记者 梁时禹
摄影:南方+记者 姚志豪
剪辑:南方+记者 龙达洋
设计:谭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