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古镇再启新馆,非遗传承焕新篇

作者 阎锋 2025-09-17 15:27

9月17日,位于东建・明德城和府的佛山古镇文化展厅内,高朋满座,佛山古镇文化展厅正式启用,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同步揭牌。

该展厅将免费向市民开放,常态化举办非遗体验课、青年艺术沙龙、文创市集,让市民在家门口触摸千年文脉。针对青少年推出 “赤舞非遗课堂”,通过二次元IP互动、沉浸式体验,拉近年轻人与非遗的距离。展厅还将面向社区开设公益性非遗课堂,邀请传承人亲授彩灯扎制、剪纸技艺,让非遗从 “展厅里的展品” 变成 “生活里的烟火”。

佛山古镇文化展厅正式启用,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揭牌。祖庙街道供图

佛山古镇文化展厅正式启用,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揭牌。祖庙街道供图

又一文化空间成功活化

走进该展厅,《仿古铜九龙壁》等纸扑作品展现着佛山“凭将秋色千张纸 夺取乾坤万象春”的大气象,千龙彩灯模型熠熠生辉突破吉尼斯纪录,岩板与铜凿剪纸创新融合绚烂夺目……佛山古镇文化展厅是祖庙街道公共文化设施活化的又一标杆项目。展厅依托配建公共文化设施的公益属性,由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承接运营,聚焦非遗技艺的展示、研发与推广,为市民打造近距离感受岭南文化魅力的全新平台。

展厅内的《仿古铜九龙壁》。阎锋 摄

展厅内的《仿古铜九龙壁》。阎锋 摄

展厅内的纸扑作品。阎锋 摄

展厅内的纸扑作品。阎锋 摄

祖庙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岭南文化核心承载地,祖庙街道始终将公共文化设施活化利用作为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近年来,祖庙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管理,构建“政府搭台、社会唱戏、市民受益”的良性机制。

在市、区的指引下,祖庙街道立足公益惠民,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管理,截至目前,祖庙已接收完成建设验收的公共文化设施12处,其中9处已实现活化运营或签订合作协议 ——从全国首家古镇里的新华悦读空间,到艺术家荟萃的佛山古镇艺术创作中心,从名师共建的梁玉嵘艺术工作室,再到今天新启用的佛山古镇文化展厅,昔日的文化空间不断迭代升级,成为兼具人文高度、审美深度与社会参与广度的 “市民文化客厅”,为辖区文化惠民工作注入强劲动力。

铜凿剪纸与岩板创新融合绚烂夺目。阎锋 摄

铜凿剪纸与岩板创新融合绚烂夺目。阎锋 摄

69载坚守民间艺术社启新程

今天,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文化展示厅正式进驻佛山古镇文化展厅,开启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新征程。

展厅一角。阎锋 摄

展厅一角。阎锋 摄

作为国家文化部首批命名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佛山民间艺术社这支拥有69年历史的民间艺术力量,始终坚守“守正不守旧,创新不忘本” 的初心:从建国初期抢救保护铜凿剪纸、佛山狮头、彩灯等濒临失传的岭南技艺,到改革开放后带着非遗作品七次赴新加坡举办中秋灯会、让金箔剪纸《小鸟天堂》成为全国最高价剪纸作品;从承担外贸订单让佛山工艺品远销海外,到如今将动漫元素融入彩灯设计、用铜凿剪纸装点城市地标,艺术社始终是岭南文化的 “守护者” 与 “创新者”,守护着彩灯、剪纸、狮头、木版年画、秋色五项国家级非遗技艺,更成为佛山人共同的 “集体记忆容器”—— 过年的灯会、端午的彩扎龙头、过节的剪纸礼品,都藏着艺术社与市民生活的深厚联结。

迁入新展厅后,艺术社进一步拓展服务空间,这里不仅陈列着《民间艺术大观园》剪纸珍品、突破吉尼斯纪录的千龙彩灯模型、“五行狮” 等非遗佳作,还设置非遗研发区、教学体验区,既展示传统工艺的匠心,也呈现 “非遗 + 国潮” 的创新成果,让市民直观感受 “老手艺” 的 “新活力”。

展厅一角。阎锋 摄

展厅一角。阎锋 摄

多元聚力、政企社协同绘传承蓝图

今天的活动现场,一系列富有文化内涵的环节彰显多方协同传承非遗的决心。

在“印刻非遗 四方同行”启动仪式上,文化推动者、机构践行者、技艺守护者、创新传承者四方代表共执滚轮,印下“非遗共创”印记,象征佛山非遗传承的多元力量凝聚;祖庙街道妇联为艺术社授予“祖庙街道童享古镇儿童成长空间”牌匾,未来孩子们可在此学扎狮头、剪彩纸,让文化根脉在童年扎根;现场还为黄志伟、封伟民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颁发艺术顾问聘书,为郭文钊、陈健珊等青年艺术家授牌,实现“老带新”的传承接力。

文化推动者、机构践行者、技艺守护者、创新传承者四方代表印下“非遗共创”印记。阎锋 摄

文化推动者、机构践行者、技艺守护者、创新传承者四方代表印下“非遗共创”印记。阎锋 摄

黄志伟、封伟民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获颁艺术顾问聘书,郭文钊、陈健珊等青年艺术家获授牌。阎锋 摄

黄志伟、封伟民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获颁艺术顾问聘书,郭文钊、陈健珊等青年艺术家获授牌。阎锋 摄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今天的活动现场还发出了“佛山非遗商创共生” 倡议书。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佛山市旅游协会、戴德梁行、观澜湖手艺工场等各方代表与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共同签约,未来将通过商业空间植入非遗元素、媒体传播非遗故事、开发 “非遗生活美学” 产品等方式,构建 “以商养艺、以艺赋商” 的共生模式,让商业力量反哺非遗传承,推动免费展览、研学活动常态化开展。

祖庙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佛山古镇文化展厅的启用与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的揭牌,是街道推动岭南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里程碑。

未来,祖庙街道以公共文化设施为载体,构建“政府搭台、社会唱戏、市民受益”的基层文化治理新范式,建设兼具人文高度、审美深度与社会参与广度的高品质公共文化空间,不断为市民群众提供专业化、多元化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让千年岭南文脉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彩,为佛山“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贡献祖庙力量。

采写:南方+记者 阎锋

通讯员 祖宣

编辑 杨晖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