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广州市完成1233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300万名居民|全运年 看广州

作者 郎慧 2025-09-22 19:33

广州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首要任务就是解决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老化、功能缺失等“硬伤”。结合城市体检发现问题和城市居住社区补短板行动,制定老旧小区改造内容及标准指引,涵盖基础、完善、提升、统筹四大类60项改造内容,对失养失修失管的小区按照高标准实施优先改造。

聚焦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广州市系统推进水、电、气、路等硬件设施改造,推进老旧管网更新,实施雨污分流;修缮小区道路,畅通消防通道,完善照明系统,小区设施功能得到显著提升,居民生活更安全、更便捷。

截至2025年8月,全市完成改造1233个老旧小区,累计改造老旧建筑6978.28万平方米,完善消防设施12.7万余个,修缮小区道路197.71万平方米,惠及93.84万户家庭、300.29万名居民。

聚焦环境整治,打造韧性城市

老旧小区改造不仅要解决“能不能”住的问题,还要解决住得“好不好”的问题。结合改造大力整治小区环境卫生,拆除违建、清理杂物,整治空中“三线”,完善垃圾分类设施,营造干净、整洁、优美、宜居的小区环境。

广州市梳理优化区域交通流线,改善慢行系统,增加机动车或非机动车泊位。因地制宜铺设透水砖,推动增绿补绿,盘活闲置或低效用地,植入体育健身设施,变“边角地”“闲置地”为“活力场”。截至目前,老旧小区改造累计整治“三线”约3250千米,新增社区绿地和公共空间1543个,让居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愿望成为现实,从昔日“不愿下楼”到如今的“漫步庭院、欢声笑语”。

“一老一小”牵动万千家庭,关乎民生福祉。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大力完善“一老一小”服务设施。在关爱“老”的方面,针对老旧社区老龄化趋势,积极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合理设置坡道、扶手,累计增设无障碍通道约288千米,完成电梯加装逾13000台。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整合民政、教育、卫健等部门及社会组织等资源力量,因地制宜建设长者饭堂45处、日间照料中心32处,改造或增设老年活动室32处,进一步满足老年人在居住环境、日常出行、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社会参与方面的需求,打造“十五分钟”养老服务圈。

在呵护“小”的方面,越秀区在洪桥、白云、珠光、人民、黄花岗等街道,通过补充止车石及减速带、设置等候或玩乐区、植入历史文化或艺术彩绘墙等,打造上学更安全、放学有乐趣、历史有传承的“最美上学路”;结合小区空间条件,改造或新建儿童游乐场、体育场所等,累计新增室外儿童活动场所181处、室内儿童活动场所23处、儿童游乐设施395套。为孩子们提供安全、友好的活动空间。

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服务功能更加健全,“一老一小”得到更好关爱,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下一步,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继续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倾听民意,精准施策,把民生短板补得更实,把民生根基筑得更牢。

医育养融共托付,广府文化氛围浓

六榕街老旧小区改造关注群众需求,特别是聚焦“一老一小”服务内容,新增多处社区服务设施。引入社会资本,创办全区首个社区饭堂,服务对象涵盖长者、社区居民及新社会群体;新增社区普惠托育园,解决3岁以下幼儿托育难题;与国资文化企业创办全市首个社区艺养中心,为居民提供人群全覆盖的文化养成服务。

新增社区饭堂。受访者 供图

新增社区饭堂。受访者 供图

社区以“双融合双服务”新模式,建成全区首个“社区饭堂+暖新驿站”联合体,在满足长者就餐需求的前提下,同时面向其他社区居民、新就业群体开放。饭堂面积203平方米,内设90多个就餐位。饭堂日均就餐量400多人次,截至日前服务社区居民超13万人次,其中长者就餐人数占六成。

“每份套餐我们为老人让利6元,政府再补贴3元,老人用餐十分实惠。很多老人把我们这里当成自己厨房,每天都来吃。”六榕社区饭堂管理人员告诉记者。

社区充分盘活存量资源,将低效公共空间、闲置设施,改作公共设施和便民设施,在满足居民需求的同时为小区“造血”。租金收益反哺小区维护,提升社区活力与经济可持续性。

社区在颐康服务站嵌入六榕街普惠托育园,利用了原颐康站部分闲置空间,改造建设而成,总面积近125平方米,其中室内面积106平方米,室外约19平方米,具有“小而美,小而精”的特点。托育园于2024年8月份开始运营,共提供20个托位,目前入托人数为16人,运营至今共服务198人次。

六榕街普惠托育园以普惠为本,实现医育养融。采用“公建民营”模式建设普惠托育园,委托具备资质和丰富经验的广州市桐乐婴幼儿托育服务有限公司进行运营,有效降低托育机构的运营成本的同时,还使得托育服务的普惠性和安全性得到保障,更能满足居民需求。

增设街道艺养中心(培训室)。受访者 供图

增设街道艺养中心(培训室)。受访者 供图

越秀区六榕街聚焦全龄段,打造社区艺养中心。通过“场地+运营+课程师资”的方式引入社会化运营服务,实行政府监督、企业运作的文化场馆社会化托管模式。艺养中心目前为不同年龄段开设了20多门特色课程,探索形成“白天长者学堂,晚上青年夜校,周末小区少年宫”的运营模式,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已累计服务超5000人次。

通过挖掘并保留盘福社区历史文化元素,六榕街打造出有内涵的老旧小区。社区改造提升项目中融合历史元素,塑造“广府味+烟火气”的治理标签。盘福社区周家巷的文化展示区,通过展示墙还原岭南特色文化,生动展示高剑父纪念馆里岭南画派的作品和满洲窗的装饰,生动植入盘福社区的“福”文化,让居民和游客都能沉浸式领略广府文化的独特魅力。

社区文化墙。受访者 供图

社区文化墙。受访者 供图

小区改造后,社区着力构建长效管理维护机制,确保改造成果得以巩固和提升,形成了“网格闭环+榕树议事+共建认领”三位一体的可持续治理模式。发动楼栋长共同“巡查”维护公共设施,创新推行公共区域绿化“居民认养制”,划分责任片区,激发居民主人翁意识,实现绿化等公共空间的常态化、精细化维护。

社区创新引入共建单位资源,提供部分“免费损坏修复服务”,以榕树下议事会为纽带,每月召开“榕树茶话会”,调解纠纷、动态更新居民公约,极大降低了社区治理沟通成本;建立“老友记”互助小组,结对帮扶独居老人。

南方+记者 郎慧

通讯员 祝健轩

编辑 张晓晨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