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与笔尖的交响:长安素人写作者胡云的双重人生|莞邑人物周刊

作者 何明强 2025-09-05 15:00

在东莞长安镇厦边社区的一处模具车间里,胡云的手指在游标卡尺与零件之间游走,测量数据精确到微米,只为做出客户满意的产品。而深夜家中,这双手又在键盘上敲击出带着机油味的文字。

这位来自江西瑞金的“80后”模具师傅,用二十多年时间,在制造业与文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双重身份诠释着素人写作的时代价值。当机器的轰鸣与键盘的敲击声在深夜交织,胡云以笔触书写深入生活之后的感悟,他的作品也因此成为记录时代变迁的见证。

在精密制造遇上诗意表达

2003年3月,胡云站在长安镇街头,望着纵横交错的工业区道路陷入迷茫。这一幕后来被写进他的散文《岔路口》:“每个岔路口几乎一模一样,初来乍到的我几近迷路。”

此前,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入伍,便在家学习木工。对外面世界的渴望,最终将他带到“世界工厂”——东莞。机缘巧合下,他成为模具学徒,并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模具师傅。

那时的他不会想到,这条充满未知的打工之路,将来会引领他走进中国文学的最高殿堂——鲁迅文学院。

在连接器工厂做学徒期间,胡云逐渐发现模具维修与文学创作竟有相通之处。“修理精密模具需要极致的耐心,就像写作需要捕捉细节的敏锐。”他常常在工友聚会时独自返回出租屋,在笔记本上记录车间的见闻:工友们讨论孩子学费时的沉默、流水线故障时众人协作的默契、台风天宿舍里飘荡的乡愁……这些带着机油味的素材,逐渐沉淀为文学创作的富矿。

“平常喜欢阅读,进而萌生写作的念头,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磨练写作技巧。”胡云这样谈起自己的创作经历。因工作繁忙,他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写作,以一年一到数篇的速度缓慢推进。直到自觉达到一定水准后,才尝试向外投稿,部分作品得以发表。

作为一名来自工厂基层的素人作家,胡云的成长离不开长安镇独特的文学土壤。以《长安文学》为阵地,这里形成了独特的“长安文学现象”。长安作协通过创办杂志、举办改稿会与论坛、邀请专家点评,为写作者提供交流与提升的平台,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文学创作者。胡云正是其中一员。

2012年加入长安文学会后,胡云的创作热情被极大激发,作品发表量逐渐增加。在作协组织的改稿会上,他学会将车间故事转化为文学表达,一步步成长为合格的写作者。

从车间手记到文学奖杯

2023年,胡云的创作赢得外界认可。他撰写的万字散文《岔路口》在《鸭绿江》杂志发表,这篇融合个人经历与时代观察的作品,最终荣获第十届东莞荷花文学榜“年度散文奖”。

该作品形散神聚、意境深邃、情感真挚、以小见大,通过对平凡生活场景与个人经历的描述,引发读者对人生岔路口的思考。它既道出了人生的无奈与漂泊,也暗示生命中存在着诸多关键抉择时刻——每个选择都通往不同方向,充满未知与变数。

评委评价其“意境深邃、情感真挚”,能借平凡场景触发对人生抉择的思考。

对胡云而言,这个奖杯不仅是对文学创作的肯定,更是对素人写作价值的认可。颁奖典礼上,他轻抚奖杯上的荷花图案,想起二十多年前在车间用油笔在零件上做标记的场景——那时的他绝不会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能获得如此庄重的文学认可。

在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的十二天里,胡云与其他素人写作者系统学习文学理论,并与知名作家、评论家、大学教授、学者、资深编辑等深入交流,获得更多滋养。

“原来打工文学不是边缘题材,而是最鲜活的现实书写。”这样的认知转变让他笔下的文字更具力量。至今,他仍保持着“白天做模具,晚上写文章”的生活节奏。

胡云说,未来他将继续秉承对文字的热爱,更自觉地去挖掘车间里的哲学与人生感悟,以期更准确地呈现时代变迁的脉动。

素人笔触记录时代风貌

胡云的成长轨迹,恰是东莞大众文艺创作的缩影。在长安镇,像他这样的基层写作者正形成独特景观:外卖员在送餐间隙写诗,包装工用手机记录流水线故事,石材厂文员把经历写成职场小说……这些来自生活一线的文字,为当代文学注入了最鲜活的血液。

长安作家协会负责人认为:“胡云们的出现,丰富了中国文学的生态。”他们用最质朴的语言,记录制造业转型期的阵痛与希望,书写城市化进程中的个体命运。

在文学领域,“素人写作”指非专业创作者进行的文学创作活动。它记录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真切感受,语言通俗、直陈事实,较少使用虚浮的修辞。

站在长安镇的街头,胡云依然会想起当年那个迷路的青年。不同的是,现在的他手中握着两把钥匙:一把打开精密模具的机械世界,一把开启文学殿堂的精神之门。

当机器轰鸣与键盘敲击声再次于深夜交织,这位素人写作者正用文字证明:每个平凡人生都值得被郑重书写,每份普通梦想都应被认真铭记。这条从车间到文坛的道路,不仅连接现实与理想,更照亮无数素人写作者的前行方向。

在制造业与文学这两个看似平行的世界里,胡云用二十年时间画出一道优美的交叉线,让世界看见:素人的笔尖,同样能写出时代的重量。

人物简介

胡云,江西瑞金人,1981年出生。2003年来莞打工,曾任模具维修学徒、技术员,现为模修师傅。现居东莞长安,东莞作协会员。个人文学作品先后发表于《鸭绿江》《黄河文学》《短篇小说》《东莞文艺》《南飞燕》等报刊,作品《岔路口》获第十届东莞荷花文学榜年度散文奖。

南方+记者 何明强

通讯员 李华文


编辑 冯文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