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希,我们回家啦!”
近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下称“中山一院南沙院区”)新生儿科病房外,希希妈妈伸出双臂,轻声呼唤。主管护师抱起襁褓里的希希,将这个历经84天悉心照料的小生命,轻轻递到妈妈的怀里。
从出生时只有900克的“掌心宝宝”,到如今3390克、脸色红润的健康婴儿,广州市南沙区收治的首例超早产儿希希,终于“闯关”成功,回到了家人身边。
27+4周“掌心宝宝”的生死营救
故事的起点始于今年7月。
当时,希希妈妈因“胎膜早破”被紧急收治进中山一院南沙院区产科,入院检查的结果显示:羊水浑浊、羊水过少,腹中胎儿面临生命危险。
情况危急,产科主任医师周祎立即启动产儿科合作机制,联合新生儿科团队与希希爸妈沟通超早产儿的救治方案。最终各方达成共识,终止妊娠,实施急诊剖宫产手术。
手术室内,无影灯亮起,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推着转运暖箱严阵以待;随着一声微弱的啼哭,胎龄仅27+4周的希希提前降临人世,而他的体重仅有900克。
早已做好准备的新生儿科主任医师余慕雪带领团队,立刻启动“黄金一小时”抢救:用塑料薄膜包裹着婴儿,将其安置在模拟母体环境的暖箱内,紧急连接呼吸机,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帮助未发育成熟的肺部撑起呼吸;同时留置脐静脉导管,快速开通生命营养通道……
“提前制定了详细的抢救预案,就是为了在第一时间给希希最关键的生命支持。”余慕雪说道。
“人造子宫”里的成长突破
闯过出生后的第一关,小小的暖箱成了希希最初的“避风港”。
“外界的任何刺激对这个脆弱的小生命来说都不利于养育和生长。”为了让希希能在接近母体的环境中成长,护理团队为希希构建了“人造子宫”:用柔和布料做“鸟巢式”包裹模拟子宫环境,严格监控暖箱的温度和湿度,只为让他能在安全、安静的环境中安心成长。
“当时,希希的肺部发育极不成熟,无法自主呼吸,我们必须争分夺秒为他提供呼吸支持。”余慕雪回忆,根据希希病情变化,医疗团队动态调整呼吸支持方案,帮助他一步一步向自主呼吸迈进。
幸运的是,在医护团队的守护下,希希没有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严重并发症,头颅核磁共振检查也显示,他的脑结构与功能一切正常。
学会自主吃奶,是希希出院前必须闯过的另一道关。
为了让希希能顺利学会吃奶,护理团队为他制定了专属的训练计划:通过口腔功能训练、非营养性吸吮等方法,激活他口周的神经和肌肉;用乳汁涂口腔的方式,帮助他建立口腔免疫环境,增强抵抗力。
“当乳液送到他嘴里,看到他努力地吸吮时,我们看到了希望。”主管护师周璇说道。
肌肤相亲的团圆序曲
随着希希病情逐渐稳定,新生儿科护理团队为他和妈妈安排了床边“袋鼠式护理”。
“袋鼠式护理”被称为“肌肤相亲疗法”,这种护理方式不仅能促进早产儿体温调节、增强免疫力,更能通过母婴接触刺激神经发育,让希希感受来自家人的温暖。
当妈妈将希希贴着胸口环抱时,这个曾依赖呼吸机的小生命,第一次真切地感受着母亲的心跳与体温。
“希希,听得到妈妈说话吗?妈妈在这里呀。”轻声的呼唤中,希希缓缓睁开双眼,一旁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与母子俩交叠的呼吸,病房里仿佛奏起了一首生命乐章。
为了让希希回家后能得到更好的照料,出院前夕,希希妈妈在新生儿科母婴同室病房开启了“家庭参与式照护”。护理团队化身专业照护老师,手把手示范日常护理技巧,从喂奶到换尿布,耐心指导每一个细节。
“最开始面对宝宝,我连碰都不敢轻易碰,现在有了这些本领,对照顾宝宝心里有底了。”希希妈妈眼里满是对医护团队的感激。
历经84个日夜,希希顺利达到出院标准。如今的他脸色红润、哭声响亮,胎龄已校正至39+4周,与足月宝宝无异。
希希的救治成功,并非偶然。早在10年前,中山一院新生儿科团队就成功救治了一名出生体重550g,胎龄25+2周的男婴,当时便刷新了广东胎龄最小、体重最轻的新生儿纪录,如今这名男童已健康成长。
希希出院那天,被妈妈紧紧抱在怀里,84天的闯关之旅画上圆满句号,他即将踏上成长新旅程。
撰文:梁诗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