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光影到文学,长岗坡故事走出岭南

作者 崔洪铭 2025-08-18 10:07

一段镌刻在南粤大地上的“人工天河”传奇,跨越山河,亮相京华。8月16日,“助力云浮市罗定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活动在北京展开。上午,系列微电影微短剧《情系长岗坡》首映礼暨纪录片《水问・中国长岗坡》、音乐微电影《罗定一家人》同步展映座谈;下午,《中国长岗坡之歌》发行访谈会精彩登场。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央新影集团、中国文艺家影视中心、中国职工文体协会、中国电影剪辑学会、中国作家协会、作家网、广东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云浮罗定市相关单位等数十位代表齐聚一堂,与来自宣传、文艺、影视制作、学术与媒体的专家学者共话长岗坡渡槽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

北京首映

光影重现“更丰富的长岗坡”

八月北京,云阔天高。《情系长岗坡》首映礼在京举行。

长岗坡渡槽,始建于1976年,被誉为“南粤红旗渠”。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全凭建设者肩扛手凿、血汗铸就。数万罗定人齐心协力,筑起“人工天河”,5200米凌空飞渡,把上游的泷江河、太平河水引入金银河水库,一举润泽20余万亩良田,保障55万民众生产生活之需,彻底终结了罗定“十年九旱”的状况。

作为罗定文化的重要符号,长岗坡渡槽不仅是水利史上的丰碑,更凝聚着南粤儿女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精神。今年3月,以长岗坡为主题的系列文艺创作在罗定启动,汇聚众多专家学者、一级演员和多家权威机构。半年精心打磨,终于在北京迎来集中呈现。

《情系长岗坡》今春在罗定开机。资料图片

《情系长岗坡》今春在罗定开机。资料图片

16日上午的首映现场,与会嘉宾观看《情系长岗坡》,并围绕纪录片《水问·中国长岗坡》、音乐微电影《罗定一家人》的创作价值展开深入交流。

中央新影集团副总经理、中国电影家协会纪录电影委员会秘书长朱勤效致辞认为,系列影视作品情感细腻,人像生动,十分动人。

“这些作品通过微观叙事,以小故事展现大主题,聚焦建设者的个体经历,生动诠释了长岗坡的精神内涵。”中国职工文化体育协会副会长、中国职工文化体育协会微电影短视频分会会长李迅说。

值得一提的是,罗定市近年来持续挖掘长岗坡渡槽的文化价值,已推出连环画《中国长岗坡》,以及《长岗坡纪事》《永远的长岗坡》《人工天河长岗坡》等专题片和主题微电影《根》,并创作大型现代粤剧《长岗坡》。此番系列影视作品集中亮相,进一步展现了“长岗坡”丰富的文化资源。

新书发布

再度诠释长岗坡价值和内涵

巍峨的长岗坡渡槽横亘沃野,跨拱如虹,槽身绵延,一端接青山逶迤,一端隐林海苍茫,气象万千。四十余载光阴流转,无数追寻者慕名而来,探寻建设历史,感受其价值。

今日之长岗坡,它不仅是工程奇迹,更是精神象征——已荣列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利部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第四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名录,并获评广东摄影目的地、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重点建设示范点、乡村文旅目的地等称号。

如今,《中国长岗坡之歌》的出版,更为这一文化品牌注入厚重文脉。2024年6月,罗定市启动“走进中国长岗坡”征文活动,面向全国征集佳作,共收到投稿作品1996篇,其中罗定以外的来稿占比63%,体裁涵盖散文、诗歌、报告文学、赋、小说等,最终编委会精选40篇获奖精品汇编成书。

《情系长岗坡》首映和座谈现场。通讯员供图

《情系长岗坡》首映和座谈现场。通讯员供图

16日下午,“一心为民筑‘天河’——《中国长岗坡之歌》发行访谈会”举行。《中国长岗坡之歌》的主编、副主编详述了书籍创作过程。

“渡槽建成后,全县农田全部实现了旱涝保收,县城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得以解决,大大促进了罗定经济的发展,改善了罗定的生态环境。”《中国长岗坡之歌》的主编梁伟发说。

梁伟发感慨,渡槽建设留下来的“‘一心为民,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科学决策’‘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善于担当,一张蓝图干到底’”的精神内涵值得记录和发扬。

会上,征文获奖代表、专家学者及文艺家陆续分享了品读感悟,共同追溯长岗坡建设历程的厚重历史价值,深刻阐发其跨越时空的启示意义。北京大学教授徐寒感慨:“发布新书是‘为精神修一条渠’,让可能被岁月磨蚀的故事,重新鲜活起来,让长岗坡的意义传播得更远更深。”

文化座谈

共绘渡槽故事的立体叙事

四十多年前,万众一心的热血沸腾,托举起这条“人工天河”;四十多年后,光影艺术的深情凝望,为这段红色基因注入了当代活力。围绕如何进一步擦亮“中国长岗坡”这一文化名片,与会嘉宾思想激荡,智慧交融。

著名艺术家斯琴高娃谈道:“因为一部戏走进罗定,感到非常亲切。希望好剧本能延续这种精神。”

河南省作协主席魏清海是上述征文比赛的评委之一。“渡槽建设者的伟大,就在于即使自身有着困难、痛苦和忧伤,却一刻也不忘长岗坡的建设。”他细读了来稿,选择了最能凸显长岗坡精神的作品。他还透露,未来计划继续创作以长岗坡为题材的作品。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远山也参与了征文评选,他把获奖作品兼具历史厚度、语言美度和思想深度,并简述了对罗定文化旅游文化开发的思考。

《中国长岗坡之歌》集结出版。通讯员供图

《中国长岗坡之歌》集结出版。通讯员供图

资深电影监制、国家一级导演江平认为,微电影、纪录片让今天的罗定与当年的故事交相辉映,体现了文化工作者扎根乡土的担当。

“长岗坡的故事,是罗定文化的缩影,更是岭南精神的瑰宝。这些优秀作品,是对长岗坡又一次深度诠释和弘扬。”罗定市有关代表说。

整日的观影与交流,让与会专家学者在思想碰撞中愈发笃定:长岗坡不仅是罗定的故事,更是中国的故事,要构筑长岗坡故事的立体叙事。

从三月岭南的创作播种,到八月京华的硕果绽放,“中国长岗坡”跨越地域与时空,以光影承载红色基因,以文学凝固精神力量,正成为一张走向全国的文化名片。

南方+记者 崔洪铭

通讯员 罗轩

编辑 范磊
校对 吴荆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