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南海的朝阳跳出云层,汕尾市城区文旅码头热闹非凡。2025年汕尾开渔文旅活动于当天上午启幕,现场举行了海洋牧场项目签约、旅游线路发布等仪式,拉开了这场海洋盛宴的序幕。
这不仅是一场延续多年的渔乡盛典,更是这座滨海城市向现代化海洋经济强市跨越的生动演绎。
从“靠海吃海”的传统捕捞到“养海富海”的科技养殖,从单一渔业生产到“渔旅文”三产融合,汕尾正以开渔文旅活动为支点,撬动蓝色经济全产业链升级,书写着“沧海变良田”的新时代篇章。
从“祭海”到“兴海”
一场渔俗的时代蝶变
“早几年开渔只是出海祈福,今年不仅能看大戏、吃海鲜,还能在主会场屏幕上看到海洋牧场。”来自深圳的游客黄女士正在文旅码头的海鲜集市扫码下单。今年开渔文旅活动创新推出“味道、文化、畅游”等篇章活动,本地商户与深圳帮扶企业摊位前人头攒动。
开渔文旅活动的演变,记录着汕尾海洋文化现代转型的轨迹。传统祭海仪式中,渔民以香火与祷词祈求平安丰收,承载着对自然的敬畏。
而今的开渔盛典,通过“味道、文化、畅游”等维度创新,将这场民俗活动,升级为文旅融合的经济IP。当汕尾渔歌与甲子英歌舞同台、当海鲜宴与艺术展共生,渔俗已经不仅是传承已久的文化记号,更成为了激活区域认同,促进区域交流的桥梁。
“虎噉金针菜等地理标志产品销售异常火爆。”汕尾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海鲜集市现场采用汕尾“海鲜图鉴”系列短视频及网红“海鲜体验官”沉浸式探营,“网红直播+开渔盛典”的推介模式,单场直播吸引超100万人次围观,带动海产品销售额突破50万元。
消费热潮不止于集市,更在舌尖的文化盛宴里。16日晚,汕尾市体育中心灯火通明,千人渔宴开启,现场座无虚席,满溢丰收喜悦。英歌舞、渔歌、西秦戏等非遗表演轮番登场,既以文化肌理勾勒渔家底色,更用鲜活的传统魅力聚拢人气,为消费场景注入独特感染力。
渔俗升级转变的更深层意义在于,文化传承不是关起门来“自娱自乐”,而是通过产业赋能实现“价值探索”。把千年渔俗作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既守护了文化根脉,又创造了全新的经济价值。
从“渔猎”到“耕海”
开启渔业的产业转型
开渔仪式现场,5个海洋牧场产业项目集中开工、3个种业项目同步投产。省港航集团2座2万方桁架网箱、100个加强型重力式网箱落地陆丰碣石湾,汕尾市深远海养殖规模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从“靠海吃海”到“养海富海”,本质是现代渔业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传统渔猎模式依赖自然资源禀赋,渔民“看天吃饭”。
现代化海洋牧场则以科技为引,奔赴深远海开拓“蓝色良田”。风渔融合的“伏羲一号”、零碳养殖的生态闭环、陆基循环水系统的空间利用,这些创新都重新定义了现代渔业的产业流程,也在探索着未来渔业发展的全新逻辑。
曾经“渔猎”的资源获取模式,如今变成集研发、养殖、加工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汕尾用实践证明,转型的核心,正是工业化改造传统产业的路线。用技术密集型生产替代劳动密集型作业,绘就从“渔猎”到“耕海”的蓝图。
从“散养”到“全链”
名贵海鲡的“汕尾出圈”
在江牡岛海域,国泰海洋牧场的深水网箱整齐排列,单箱养殖海鲡鱼60—80条,成活率达90%以上。“采用‘天然饵料+科学配比饲料’投喂,鱼肉品质接近野生。”牧场运营人员说,今年投放的10个网箱,将增加4万多立方米养殖水体,带来一千吨的产量增量,每年可创造7000万元产值。
如今,江牡岛的“渔旅融合”模式,对游客吸引力在逐渐增强。“刚从网箱捞的海鲡鱼,现煮的鱼汤奶白香甜。”来自深圳的游客陈小姐点赞。
这份舌尖上的鲜活体验,在8月16日当天的汕尾“三鲜”之海鲡鱼推介会上得到更生动的呈现。老香黄炖鱼头汤、蒜香海鲡鱼、上汤鱼丸等各式菜式飘香会场,直观展示着海鲡鱼“一鱼多吃”的丰富口味与多元价值。
而这份价值的背后,是技术实力的支撑。来自埃及的签约代表与汕尾市国泰食品有限公司签署了管理服务协议。“我们看中的不仅是海鲡鱼本身,更是汕尾企业经过多年沉淀、攻克无数难关形成的成熟现代化养殖技术体系与管理方案。”中阿经济文化联合会主席塞德说。汕尾海洋渔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势迅速凸显,正在开辟更广阔的国际蓝海市场。
根据《汕尾市推动“三鲜”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到2027年,海鲡鱼深水网箱将超200个,年产量达1.3万吨,产值突破5亿元,深加工率提升至65%。
从“短期”到“长远”
政策创新的“向海图强”
作为全省首个出台市级海洋牧场全产业链规划的城市,汕尾推行“拿海即开工”机制,完成超3000公顷海域收储。《汕尾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促进条例》即将施行,为全国首个市级海洋牧场专项立法。同时,聚焦用海用地、金融保险等出台10项政策包,构建起“1+3+N”产业格局。
《汕尾市金融支持“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优化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促进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关于加强汕尾市海洋牧场海洋资源要素保障的实施细则(试行)》《关于建设汕尾市现代化海洋牧场的若干财政支持政策》,一系列“金融+环评+用地”政策包,成为汕尾海洋经济发展的最底层支撑力量。
创新“飞海”合作机制,与深汕合作区签订《海洋牧场共建合作框架协议》,围绕推动海洋产业融合发展,全面开展海洋牧场建设合作,创新“渔获汕尾养、增值到深圳”的跨区域养殖销售合作模式,加强了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让汕尾海洋经济产业链更加完整。
既解决当下发展痛点,又布局长远发展根基。政策工具的系统组合,为海洋经济发展构建了稳定的制度环境。这种“制度先行”的发展逻辑,超越了短期项目驱动,形成了支撑产业升级的长效机制。
“接下来,我们将深化深汕协作,推动‘汕农领鲜’区域品牌走进大湾区千家万户。”汕尾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开渔文旅活动不仅是文化盛典,更是汕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南方+记者 彭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