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应对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虫媒传染病传播风险,切实保障群众健康,海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海丰县疾控中心”)连日来进行周密部署,多线联动,全面强化各项防控措施,全力筑牢防控屏障。
高位部署:构建高效防控体系
海丰县疾控中心迅速成立防控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疫情领导小组,该中心主任谢克峰担任组长,统筹全县防控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信息组、4支核心流调队、检验检测组和消杀组,明确职责分工,形成“统一指挥、分工协作、快速响应”的工作格局,确保防控指令畅通、处置高效。
分层培训:夯实专业防控根基
针对不同群体需求,海丰县疾控中心开展了多场次、多层次的专项培训,全面提升基层防控能力。
——医护人员精进技能。面向各镇(场)卫生院医护人员,开设登革热防控课程及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综合防控技术培训。培训内容紧密结合夏季虫媒活动特点,涵盖疫情认知、风险研判、病例识别、蚊媒监测实操、消杀规范及应急响应机制,重点强化“早发现、快处置”的核心能力。两场培训覆盖医护人员110余人次。
——基层干部压实责任。在黄江会议中心组织500余名基层干部进行综合管理培训,聚焦“1335”防控策略,解析风险划分与网格化管理要点,指导干部掌握“翻盆倒罐”等源头清除的组织方法及疫情应急处置要领,将防控责任压实到基层一线。
——精准强化“多病共防”。海丰县疾控中心对39名传染病防控骨干开展专项培训,系统讲解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的病原差异、监测预警协同机制(如蚊媒样本交叉检测、疫情数据关联分析)以及针对不同孳生环境的精准消杀方案,显著提升“多病同防、精准处置”的技术能力。
——年轻骨干模拟推演。组织20余名年轻骨干进行“理论精讲+情景推演”培训,全方位提升应对重大突发传染病的综合处置能力。
双网监测:织密高效预警防线
海丰县疾控中心着力构建“蚊媒+病例”双重监测预警网络。
——蚊媒密度动态监测。8月1日至8月8日,在全县57个监测点(实现镇/场全覆盖)开展布雷图指数(BI,评估蚊子幼虫密度的重要指标)监测66次,蚊子哪里多,哪里是高风险地区一目了然,及时指导落实整改。
——病例样本快速检测。自7月29日启动应急检测机制以来,检验检测组24小时轮值,严格遵循“送检—检测—报告”闭环流程,做到即送即检,目前已完成89份送检样本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为疫情早期预警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提升快速响应能力,海丰县疾控中心检验检测组计划引入快速检测技术以缩短检测时间,并拟申请建设基孔肯雅热病毒检测信息系统提升效率。同时,通过“以练代战”模式,持续强化流调队伍和消杀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一旦发生突发疫情,能够实现“流调快、消杀准、管控严”。
物资充足:保障一线防控“弹药”
充足的物资储备是防控工作的重要支撑。为了更好地控制疾病传播,海丰县疾控中心储备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三重核酸检测试剂588份,基孔肯雅热单重核酸检测试剂572份,确保检测能力满足需求。
在消杀及宣传物资方面,海丰县疾控中心已向全县医疗机构及镇(场)发放登革热防控海报340张、手电筒22支、防蚊水220瓶;重点发放消杀药品,包括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401件(8020瓶)、氯消净消毒粉2吨、含氯消毒片40箱,有力保障基层环境治理和消杀需求。
督导检查:压实机构场所责任
海丰县疾控中心强化督导,确保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医疗机构要监管。截至8月8日,已完成对辖区21家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防控专项检查,重点核查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运行、消毒隔离等环节。针对发现的“制度缺失、消毒记录不全”等问题,现场发出卫生监督意见书21份,责令限期整改,后续将重点加强对民营医院、诊所的监督指导。
——重点场所要督导。7月下旬至8月初,海丰县疾控中心领导带队多次对可塘、公平、城东等镇的工业场所、镇属单位、社区场所以及看守所、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学校等重点场所进行实地督导和“回头看”,聚焦积水清理、防蚊设施配备等关键环节,现场指导消杀流程,压实场所主体责任。
接下来,海丰县疾控中心将持续优化“监测—预警—处置—保障”全链条防控机制,重点关注民营医疗机构、农贸市场等薄弱环节的监督覆盖,强化蚊媒密度动态监测,提升基层消杀技术水平,凝聚“专业防控+社会参与”的强大合力,坚决筑牢全县虫媒传染病防控屏障,守护群众健康安全。
南方+记者 陈保良
通讯员 温炽蓝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