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团队用AI改变白内障诊疗模式,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广东科技头条 2025-11-20 18:15

晶状体一旦混浊,世界就像蒙了一层毛玻璃——这是全球头号致盲眼病白内障带给患者的视力障碍。

而当AI捕捉到肉眼难以分辨的细微病灶;一台手机就能完成早期白内障筛查;在家门口就能做手术……越来越多患者将不再因延误诊疗而失明。这正是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医院院长林浩添和他的团队正在努力完成的目标。

近日,他们完成的“白内障防治智能体系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团队创新医疗人工智能技术,将白内障诊治年龄提早6年,漏诊率降低32%,将优质眼病诊疗服务下沉,惠及超百万患者。

面向白内障防治困局研发智能技术

白内障患者数量庞大,致盲风险高,却面临眼科医生培养周期长、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筛查覆盖率和手术覆盖率低等问题。长期从事白内障诊治工作,林浩添团队探索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这一困局。

在白内障早期筛查领域,团队设计人工智能算法——“Visionome”,能精准识别早期细微病灶和多病灶,将漏诊率降低32%。

团队成员、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研究员、眼科医师林铎儒介绍,辅助诊断系统的算法能精准识别、提取病灶特征,实现多病灶联合识别,且融合了多模态特征,极大提高诊断准确性。

技术研发中,团队结合诊治经验,考虑到先天性白内障筛查中婴幼儿群体配合度低,创建基于行为特征的视功能检测技术,通过识别头部、面部的动作特征等,就能判断患者视功能损伤情况。同时,团队将系列智能技术迁移到手机端,患者通过手机拍照就能完成筛查。

“当智能模型具备这些能力,将减少白内障大规模初筛对眼科医生、专业设备的依赖,有望实现全人群覆盖。”林铎儒说。

除了诊断,团队的AI探索也延伸到了白内障治疗领域。

针对眼科手术精度高、难度大的问题,他们开发了一个智能手术规划系统——“DeepSurgery”。系统能模拟眼科专家手术决策过程,为患者生成个性化手术方案。同时,团队还研发了操作培训系统,能实时指引手术步骤,预警操作风险,将医师培养周期缩短75%,手术并发症降低30%以上。

目前,团队已突破36项智能诊疗技术,获国内外专利46项,软件著作权11项。林浩添常对团队成员说,既要当好眼科医生,也要当好科学家,要将专业知识与最新科技融合发展,突破眼病防治困局,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让先进诊疗技术惠及更多患者

AI闯入白内障诊疗,一个全新的诊疗体系正在形成,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在林浩添看来,技术研发只是第一步,成果落地惠及患者才是团队的核心目标。

早在2017年,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开设全球首个眼科人工智能门诊,在真实场景中开展全球首个智能技术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研究证实,智能辅助诊断决策系统的准确性接近高年资的眼科专科医生。

随后,广东的部分社区医院开始安装智能系统,居民仅需对着镜头拍照,系统就能自动分析病情。对于复杂病情患者,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为他们开设就诊绿色通道,可以快速转诊,接受治疗。

为了让先进的眼科诊疗资源向更多地区流动,该团队研发了“5G智能眼科巡诊车”,在车内安装专业眼科设备、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能覆盖九成以上的常见眼病筛查。通过公益巡诊,巡诊车走遍全国108个城乡地区,服务超过15万人次。

如今,团队还在巡诊车上升级了移动手术室,配备手术设备。这个“智能巡诊车+移动手术”的诊疗模式已被纳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加强县医院白内障手术能力建设工作方案,成为眼科手术治疗的新模式。

“我们希望能面向更多县域农村,让公益行动的队伍走入更多家庭,也让更多来自基层的眼病患者能得到及时的筛查与治疗。”林浩添说。

采写:南方+记者 吴雅楠

拍摄:南方+记者 许舒智 实习生 李琳

编辑 胡冰
校对 何翠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