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钢枪到税徽再到笔杆,新会军转干部熊星:那颗永在冲锋的心

作者 黄绍侦 2025-07-28 15:03

清晨,江门市新会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得格外早。专职副主任熊星已伏案工作多时,案头堆满材料,他正为讲述一个乡村振兴的新故事字斟句酌。十五年军旅生涯的淬炼,三年税务岗位的耕耘,五年宣传战线的沉潜,岗位在变,战场在换,但融入他血脉的那股劲头从未改变:退役不褪色、转业不转志。

熊星。

军营淬火:钢铁脊梁是这样炼成的

2002年秋,怀揣报国志,熊星步入军校。训练场上,汗水浸透迷彩服,泥水糊满脸颊,他视每一次摔倒为筋骨的重塑。400米障碍场是他的“倔强考场”:翻高墙,膝盖撞得青紫也一声不吭;过矮板,动作不达标就反复十次、百次;蹚深坑,泥泞裹身只为再快一秒。深夜的灯光下,他逐条研读军事条令,专注的身影映在墙上。

这份近乎严苛的自我要求,使他迅速褪去青涩,锻造出军人特有的坚韧轮廓。

这坚韧在实战中熠熠生辉。十五年军旅,熊星先后荣立三等功2次,获嘉奖3次,5次被评为“优秀干部”。每逢急难险重任务,那句“我先上!”总是冲在最前面;面对复杂棘手难题,他总能敏锐地找到突破口。“军人,钢枪铁骨是基础,赤胆忠心是灵魂。”这句常挂在他嘴边的话,成为最深刻的烙印。战友们评价他“让人放心”,首长们称赞他“踏实可靠”。

税苑转身:巧思创新让政策入心

2017年,脱下“橄榄绿”,换上“税务蓝”。从保家卫国的战场转向服务经济发展的前沿,熊星没有片刻迟疑,把自己归零,当起“新兵”。正如他在《中国税务报》发表的心得所述:“唯有直面当下,不畏将来,方能在挑战中实现职业价值。”

他的办公桌成了“演兵场”:《税法实务》是常备教材,不同颜色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法规要点,手机备忘录里塞满政策解读。凭着这股钻劲,这位曾经的“门外汉”仅用半年时间便高分通过执法资格考试,令科班出身的同事也由衷佩服:“这学习力,真行!”

但熊星的“战场”远不止于此。他发现传统政策宣传有时像“隔墙喊话”,群众听不懂、兴趣低。怎么办?

智慧来自实践,服务贵在创新。他新创“税务童话”,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初识税收;开办“税务茶馆”,将政策发布会变成邻里唠嗑,一杯清茶间疑问悄然化解;更妙的是“柑叔说税”系列漫画,他巧妙借用新会特产陈皮的形象,创作出风趣的“陈皮叔”一家,用浓浓的乡音俚语,把生硬的条文“翻译”成家长里短,让税收知识在笑声中飞入寻常百姓家。

累计服务群众18万人次,解答疑难问题3200余个,这组数据背后是熊星65篇浸透思考的工作手记——记录着如何将“兵话”转成“税务语”,把“政策文”变成“贴心话”,把为民服务的广阔天地耕耘得有声有色。

宣传执笔:田间地头觅得真章

2020年,熊星转战宣传思想战线。这片举旗帜、聚民心的阵地,成为他践行初心的新“战场”。

这里没有硝烟,却同样需要冲锋陷阵的担当。为挖掘一个乡村蝶变的鲜活故事,他背上行囊扎进村里,一待就是好几天,和老农并肩坐在田埂上拉家常,与返乡创业青年彻夜长谈;为打磨一份有分量的党史学习教育方案,他埋首浩瀚史料,条分缕析,提炼精髓;面对突发舆情,他办公室的灯光常亮至深夜,凭借在军营练就的沉着冷静,24小时在线响应,快速研判,妥善处置。

熊星将部队锤炼的“战斗力”精准转化为宣传干部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他的脚底板沾满泥土,穿梭于田间地头;他的目光聚焦百姓冷暖,洞察社情民意;他的头脑勤于思考,在纷繁信息中理清脉络。而最见功力的“笔杆子”,则化作一篇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报道。

熊星还精心策划“手”护葵乡、“侨”见新会等系列报道,协助拍摄纪录片《梁启超》,生动展现家乡新貌,引发海内外游子强烈共鸣。谈及对家庭的亏欠,这位父亲话语朴实却坚定:“宣传是播种机,传递党的声音、回应群众关切是使命,一刻也耽误不得。”

二十余载光阴流转,从紧握钢枪守卫疆土,到肩扛税徽服务民生,再到执笔为犁耕耘思想,熊星的身份岗位几经转换,但忠诚于党、服务人民的赤子之心从未改变,攻坚克难、永不懈怠的冲锋姿态始终如一。他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退役不褪色、转业不转志”的深刻内涵。

这颗以“星”为名的军转干部,恰如其名,在新会的沃土上持续散发着光与热,用实干担当照亮初心之路,激励着更多奋斗者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奋勇向前。

撰文:黄绍侦

图片:新会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编辑 梁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