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莞评|轨道上的深莞:三条地铁线重塑大湾区“双城记”

作者 朱晋 2025-07-31 13:56

深圳都市圈再传利好!7月30日,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郭子平做客《民心桥》,其中提到,目前深莞两地正推动3条跨市地铁项目,深圳地铁10号线东延、11号线北延与东莞3号线衔接、6号线支线北延与东莞1号线衔接,建成后可实现深圳市与东莞的凤岗、松山湖、滨海湾新区等地轨道联通。

深圳地铁6号线支线线路示意图(站名以实际建成为准)

深圳地铁6号线支线线路示意图(站名以实际建成为准)

深莞地铁的互联互通,无疑将极大提升东莞途经镇街、园区的发展,带来多方面的利好,地理界限在轨道延伸中悄然消融。这种时空收缩不仅改变人的流动,更重塑货物流转、数据交换、资本循环的效率逻辑。

深圳地铁13号线工程示意图

深圳地铁13号线工程示意图

试想一下,晨光微露,在东莞凤岗的早茶店里,一位年轻工程师刷了刷手机上的通勤App,从容地走向地铁站。四十分钟后,他已出现在深圳南山科技园的工位上——这一画面即将随深莞跨市地铁的贯通,成为湾区双城生活的日常图景。

从“双城奔波”到“同城生活”,三条跨市地铁不仅缩短物理距离,更重构深圳都市圈的空间逻辑:10号线东延凤岗,将深圳中部轴线延伸至东莞腹地,凤岗成为深圳产业外溢的首站承载区;11号线串联滨海湾,深圳机场枢纽与东莞滨海湾新区直连,空港资源与临港经济无缝耦合;6号线支线贯通松山湖:深圳北部科技带与东莞创新中轴交汇,华为终端总部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形成“半小时研发走廊”。

东莞地铁路线图

东莞地铁路线图

不仅如此,轨道的延伸也改写产业逻辑,重塑产业新版图

———6号线支线贯通后,松山湖不仅承接深圳技术外溢,更可依托东莞制造基础打造“深圳研发+东莞中试”闭环。大科学装置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共享实验资源,创新链在轨道上高速流转。

———11号线将深圳海洋新城与东莞滨海湾新区连成海洋经济走廊。前海自贸片区政策通过轨道向珠江东岸辐射,现代服务业在湾区口岸间无缝延展。

———10号线东延激活凤岗“临深地块”价值,技术转移中心、供应链管理总部在此集聚。曾经的“睡城”“后花园”或将转型为深莞创新联合体核心节点。

这种“交通廊道+产业走廊”的复合发展轴,让真正意义上的同城化梦想照进现实。至2025年,深圳地铁运营里程将突破600公里,东莞同步建设“轨道上的城市”,双城合力下,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正加速压缩为“半小时通勤圈”。轨道交通如同输送养分的毛细血管,未来会将深圳的创新动能持续注入东莞制造肌体。

从高处着眼,深莞地铁互通的意义远超双城协作,它是珠江口“黄金内湾”成型的关键落子。轨交延伸之处,不仅输送人流物流,更在重塑城市的存在方式:从单点崛起到网络共生,从竞争割据到协同进化。当深圳的科技基因与东莞的制造血脉在轨道网络中交融,深莞边界将消隐于密集的轨道线网中,前所未有的都市圈生命力正在迸发,托举起中国最具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南方+记者 朱晋


编辑 李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