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西北的群山之间,“岳山造林”的壮阔篇章虽已翻过,但那段岁月所孕育的光荣传统,却如山脉般绵延不绝。黄成与他的四个儿子,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人生轨迹,诠释着“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的传承与升华。
群众肩扛竹子下山的劳作场景。方权裕 摄
群众肩扛竹子下山的劳作场景。方权裕 摄
1955年出生的黄成,青春与岳山紧密相连。作为大坑山公社盘布大队黄塘寨(现划归坳仔镇)的青年民兵,他在岳山、温泉、三坑三场造林大会战中,以“永动机”般的劲头书写着奋斗篇章。战友们记得,他总能在陡峭山坡上想出省劲法子,干活效率比别人高。“两头黑”的劳作模式——天不亮上山,星子出来才下山,饿啃干粮、渴饮山泉,是他青春里最深刻的印记。正是这段岁月,在他心中播下“艰苦奋斗、向难而生”的种子。
坳仔镇茂盛的茶杆竹林。蔡剑婷 摄
坳仔镇茂盛的茶杆竹林。蔡剑婷 摄
改革开放后,黄成将这份韧劲投向家乡的残次林。面对物种相争导致的荒山残林,他借鉴会战经验,琢磨出改造方案:在茶杆竹小年时清除杂树杂草,让这一经济价值高的竹子茁壮成长。1982年,分到近300亩自留山与责任山后,他和妻子十年如一日“鸡叫出门,月上归家”,终将荒坡变为郁郁葱葱的茶杆竹林,家庭年收入从几万增至十余万,让荒山成了“金山银山”。
黄成深知光荣传统传承的重要性。四个儿子完成义务教育后,他没让他们“守着竹林享清闲”,而是带他们上山劳作。孩子们累得哭闹时,他就讲会战故事鼓励他们。
在东莞,黄少军、黄少运讲述兄弟创业故事。梁株娇 摄
在东莞,黄少军、黄少运讲述兄弟创业故事。梁株娇 摄
1990年代末,黄成做出决定:自己守竹林,让四个儿子闯东莞。从注塑厂杂工起步,兄弟四人将“岳山造林”光荣传统融入日常工作中:大儿子少兵三年成长为生产领班;二儿子少军凭在山林练就的“巧劲”成了周边数百厂家信赖的维修专家;三儿子从车间主任做到工厂管理层;最小的儿子少运工作累时就想起父亲的造林史,咬牙坚持。
如今,黄成虽已不上山,茶杆竹林依旧繁茂;四个儿子在东莞站稳脚跟,把“岳山造林”光荣传统注入自己的工作生活。正如黄少运所说:“父亲留下的‘吃苦、敢闯、不认输’精神,比任何财富都珍贵。”
撰文:刘亮 唐锦洪 谭上洲 高仲谋 黄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