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疗器械出口额全国第一,粤港澳三地药械协同亟待破局

作者 梅子仪 2025-11-03 20:00

当“出海”成为行业热词,作为中国连接全球医药创新资源的重要枢纽,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成为更具开放性的产业高地,推动中国医药产业走向更深入的全球合作?11日1日至2日,“聚焦湾区协同 拓展国际合作——2025健康与生命科学大会”在广州国际生物岛举行。会上,来自政府监管机构、学术界、产业界的代表齐聚一堂,就粤港澳三地药械如何进一步协同发展、走向世界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已经今非昔比,在治理能力、产业基础、国际化思维以及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中,我们对整体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已经有了大大的提升。”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党委书记孟冬平在发言中指出,今年上半年,以创新药为代表中国医药行业的创新力正迸发出新时代的蓬勃力量,BD成果亮眼,其中,粤港澳大湾区更是展现出了改革前沿的发展韧性与张力。

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医药类产品出口总额达826亿美元,同比增长4.3%,其中广东省出口总额达117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超14%,增速5.8%,超过了全国整体增速。具体到医疗器械类产品,广东省的出口总额占到了全国的1/4,稳居全国第一。在进口方面,前三季度我国医疗产品669亿美元的进口总额中,广东省的进口总额达到了56亿美元,占比近10%,同样名列全国前茅。

孟冬平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之所以能在医疗器械和医疗创新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核心竞争力在于持续打造粤港澳三地药械高效协同的生态体系,让三地联动发展。

圆桌讨论环节,现场嘉宾就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在全球合作的浪潮中进一步加强制度协同、产业联动与市场互通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华润医药商业集团华南区域兼华润广东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霍佩琼表示,港澳药械通落地5年来,粤港澳三地监管部门持续改善监管政策,推动三地政策更好地融合,但是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三方面的堵点。

第一是三地药械如何互认,包括标准、语言等,“内地医生用中文,而香港的医生更多用英文,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会有不一样的感受。”第二,同一款药物在粤港两地获批的适应症不同,导致在有这款药物的情况下,一些患者可能还需要通过个人跨境就医去获取。第三,三地由于税制、汇率、支付体系各不相同,药械价格的形成机制不同,可能会造成价格差异。霍佩琼认为:“这些都需要政府、企业以及中间的平台商合作,一起努力打破壁垒。”

香港生物医药创新协会常务会董杨锋提到,香港作为一个“超级联络人”的角色,近年来正在药品评审、商业准则等方面与全球市场积极连接,同时向内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希望未来能够创造出更多系统性的联动机制,更好地助力整个大中华区域创新生物医药产品“走出去”。

广东省生物医药创新技术协会执行会长朱少璇表示,在“出海”浪潮下,广东省积极支持创新药械企业出海,希望未来通过“组团出海”的形式进一步帮助中小企业走向世界。

提到如何让“引进来”的创新药械更好地惠及普通患者,朱少璇认为,“创新药全链条解决”很重要,要通过持续的政策创新,进一步畅通创新药械入院绿色通道。“要让更多的老百姓能用上国产的好药,让我们的创新真正能够解决‘最后一公里’,整个中国生物医药创新才能够走上良性循环、走向未来。”

南方+记者 梅子仪

编辑 欧旭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